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兌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兌骨
兌骨,又稱銳骨,為中醫骨骼部位名詞,特指手腕背部小指側之骨性隆起,即現代解剖學所稱之尺骨莖突。此處為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所過之處,於針灸臨床與經絡辨證中具重要意義。
解剖定位與經絡聯繫
兌骨位於腕關節尺側,掌後橫紋尺側端之突起處,其解剖標誌為尺骨遠端之莖突。中醫古籍《針灸甲乙經》記載:「神門者……在掌後兌骨之端陷者中。」此處為神門穴(屬手少陰心經之原穴)之定位依據,亦為小腸經陽谷穴所在。
中醫理論與臨床應用
- 經絡所屬
兌骨區域涉及兩條經絡:- 手少陰心經:神門穴位於兌骨端,主治心悸、失眠、心神不寧等症,為調理心氣之要穴。
- 手太陽小腸經:陽谷穴居兌骨與三角骨之間,主清熱、通絡,用於頭痛、目赤、腕痛等。
-
生理與病理意義
兌骨結構穩定腕關節,中醫視其為「筋骨之會」,與肝腎功能相關。若此處疼痛或活動受限,可能反映肝血不足、腎虛骨弱,或局部氣血瘀滯。 -
診斷與治療
- 觸診要點:醫者常按壓兌骨周邊,察其堅硬度與壓痛,以辨經氣虛實。
- 針灸取穴:神門、陽谷等穴可配合使用,調理心腎、舒筋活絡。
古籍考證
《靈樞·本輸》提及「神門在掌後兌骨之端」,後世醫家如張介賓於《類經》中進一步闡釋兌骨與經脈循行之關係,強調其為「筋骨之交,氣血所注」。
綜言之,兌骨不僅為解剖標誌,更是中醫辨證施治之關鍵部位,其與心、小腸經之聯繫,體現了「形氣相應」的理論精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