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洩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洩痢
洩痢為中醫病名,指排便次數增多、糞質稀薄或夾雜未消化食物之症候,屬「洩瀉」範疇。古醫籍中「痢」通「利」,強調病機與腸道傳導異常相關,如《局方發揮》所言:「洩痢之病,水穀或化或不化,並無努責,惟覺困倦。」意指本病以運化失司為主,不同於「痢疾」之裏急後重、膿血便等實熱下迫症狀。
中醫病因病機
- 外邪侵襲:
- 濕邪為主要誘因,所謂「濕勝則濡瀉」。濕性黏滯易困脾陽,兼夾寒、熱(如寒濕泄瀉、濕熱泄瀉)或暑邪,阻滯中焦氣機,致使清濁不分而下泄。
- 風邪犯脾可致「飧泄」,見完穀不化;《素問》云:「春傷於風,夏生飧泄。」
-
飲食所傷:
過食生冷、油膩或腐敗不潔之物,損傷脾胃,宿食停滯化為濕濁,積於腸道而瀉下。 - 情志失調:
憂思惱怒傷肝,肝氣橫逆犯脾,形成「肝鬱脾虛」之痛瀉交作,如《醫方考》所述瀉責之脾,痛責之肝。 -
臟腑虛弱:
- 脾陽虛衰:脾胃升降失職,水穀不化,瀉下清稀。
- 腎陽不足(五更瀉):命門火衰,脾失溫煦,黎明陽氣未振時泄瀉尤甚。
證型辨治
-
寒濕內蘊
- 表現:瀉下清稀如水、腹痛腸鳴、脘悶食少、苔白膩。
- 治法:芳香化濕、散寒止瀉,方如藿香正氣散加減。
-
濕熱下迫
- 表現:瀉下急迫、糞色黃褐臭穢、肛門灼熱、煩渴尿赤、舌紅苔黃膩。
- 治法:清熱利濕,方用葛根芩連湯。
-
脾虛濕盛
- 表現:大便時溏時瀉、反復發作、飲食減少、面色萎黃、舌淡苔白。
- 治法:健脾滲濕,方選參苓白朮散。
-
肝氣乘脾
- 表現:腹痛即瀉、瀉後痛減,情緒波動誘發、脈弦。
- 治法:抑肝扶脾,方用痛瀉要方。
-
命門火衰
- 表現:五更泄瀉、形寒肢冷、腰膝酸軟、舌淡胖。
- 治法:溫腎暖脾,方如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湯。
古籍論述補充
- 《景岳全書》將泄瀉分為「暴瀉」與「久瀉」,強調「泄瀉之本,無不由於脾胃」。
- 《醫宗必讀》提出治瀉九法:淡滲、升提、清涼、疏利、甘緩、酸收、燥脾、溫腎、固澀,臨證需辨明標本虛實。
此症與現代醫學「功能性腹瀉」「腸易激綜合徵」等有相通之處,然中醫著重整體調節,通過辨證施治恢復脾胃升清降濁之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