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洩痢發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洩痢發搐

洩痢發搐為中醫兒科病證名,指因長期泄瀉或痢疾未癒,導致脾胃受損,進而引發肢體抽搐之證候。此證多見於小兒,屬「慢驚風」範疇,與脾胃虛弱、土虛木亢密切相關,臨床特徵為先見泄瀉或痢疾,日久不癒後伴隨四肢抽搐,其病機與西醫所述「中毒性痢疾」遷延難癒者相似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胃虛損:小兒臟腑嬌嫩,若久瀉久痢未止,或過用寒涼攻下之藥(如利驚化痰之劑),易損傷脾胃陽氣,導致運化失職,水穀不化,氣血生化無源。
  2. 土虛木亢:脾胃屬土,肝屬木。土虛則肝木無制,風動內生,故見抽搐。此即《幼科發揮》所云:「因泄痢而致脾胃弱,虛風內動。」
  3. 陰液耗傷:久瀉不止可傷陰津,筋脈失養,亦能引發筋脈拘急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當以「補脾健胃、斂澀止瀉」為主,佐以柔肝熄風,避免再伐脾胃正氣。

  1. 主方加減

    • 異功散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)為基礎,健脾益氣,可加 木香 行氣醒脾、砂仁 化濕溫中,配合 肉豆蔻(煨)、訶子肉 澀腸止瀉,山藥 補脾益陰。
    • 若兼見手腳不溫、面色晄白等陽虛之象,可加 炮薑肉桂 溫補脾腎。
    • 若抽搐明顯,酌加 天麻鉤藤 平肝熄風,或 白芍 柔肝緩急。
  2. 其他參考方劑

    • 緩肝理脾湯(《醫宗金鑒》):適用於脾虛肝旺,抽搐頻作,方中黃耆、人參補氣,白芍、鉤藤熄風。
    • 六君子湯 加減:針對氣虛夾痰濕者,佐以 膽南星竹茹 化痰通絡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虛實之辨:此證屬本虛標實,縱見抽搐,不可一味鎮肝,當顧護脾胃根本。
  • 瀉痢與抽搐之先後:若先搐後瀉,多因誤治傷脾;先瀉後搐,則屬脾虛風動,治法側重不同。

此證預後與脾胃恢復程度相關,調治需循序漸進,重在緩補中焦,冀「土厚則木安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