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洩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洩滿

洩滿,屬中醫證候名詞,指洩瀉而兼見腹滿之證。此病證首載於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,其文曰:「濕勝則濡泄,甚則水閉胕腫。」此處雖未直接言明「洩滿」,然濕邪鬱滯,氣機不暢,故可致泄瀉與腹滿並見,後世醫家遂據此而明確「洩滿」之證名。

病因病機

洩滿之成因,主要與濕邪困脾、氣機阻滯相關。濕為陰邪,易傷陽氣,尤以困遏脾陽為甚。脾主運化水濕,脾陽不振,則水濕內停,流注腸間,發為泄瀉;濕阻氣機,中焦升降失司,則見腹滿不舒。此外,飲食不節、情志失調、外感六淫等因素,亦可影響脾胃功能,導致水穀不化,清濁不分,進而誘發洩滿。

臨床表現

洩滿之主要表現為大便溏薄或如水樣,排便次數增多,同時伴隨腹部脹滿,叩之如鼓,或按之不堅,甚者腹脹如裹,矢氣後稍舒。患者或兼見食慾不振、噯氣泛酸、舌苔白膩、脈濡緩等濕困中焦之象。若濕鬱化熱,則可轉為濕熱蘊結之證,見大便黏滯臭穢、腹滿而痛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滑數等。

治療原則

治洩滿當以健脾化濕、理氣消脹為要。脾虛濕盛者,宜選用參苓白朮散、平胃散等方劑,以益氣健脾、燥濕和中;若濕阻氣滯較甚,可加木香、砂仁、厚朴等藥以行氣除滿;若濕鬱化熱,則需清熱利濕,方如葛根芩連湯加減。針灸治療可取中脘、天樞、足三里等穴,以調和脾胃、疏通氣機。

洩滿一證,不僅見於內傷雜病,亦可因外感濕邪所致,臨證當辨明寒熱虛實,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