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洩膿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洩膿血
洩膿血,又稱「便膿血」或「圊膿血」,為中醫證名,指排便時夾雜膿液與血絲的病理表現。此症多與腸道氣血失調、寒熱夾雜或邪毒內蘊相關,病位主要涉及大腸、小腸及脾胃,臨床須辨其寒熱虛實,以明病機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熱毒蘊結

    • 《中藏經》言:「小腸實則傷熱,熱則口生瘡……虛則生寒,寒則洩膿血。」說明小腸實熱可灼傷腸絡,化腐成膿,導致便下膿血,色鮮紅或紫暗,伴隨腹痛、裏急後重(肛門墜脹感)、發熱等症。此類多見於痢疾(如濕熱痢、疫毒痢)或腸癰(闌尾炎)初期。
    • 若熱鬱日久,耗傷陰液,可能轉為陰虛血熱,症見膿血黏稠、午後潮熱、舌紅少苔。
  2. 寒邪內傷

    • 小腸虛寒則氣血凝滯,腸失溫煦,絡脈不固,亦可洩膿血,但血色多淡紅或暗紫,膿液清稀,伴有腹部隱痛、喜溫喜按、肢冷畏寒等虛寒之象。此類常見於久痢、休息痢或脾腎陽虛者。
  3. 濕熱夾瘀

    • 濕熱鬱蒸腸道,與氣血搏結,導致血瘀肉腐,形成膿血。其特點為大便黏滯不爽、膿血夾雜黏液、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此證型多與現代醫學所稱「潰瘍性結腸炎」相似。
  4. 脾虛下陷

    • 脾胃氣虛,中氣下陷,統攝無權,則膿血隨大便而下,血色淡紅,病程遷延,伴有神疲乏力、食少腹脹等。此類常見於慢性腸道疾病或久病體弱者。

鑑別要點

  • 熱證:膿血色鮮、腥臭,身熱口渴,舌紅苔黃。
  • 寒證:膿血色淡、質稀,畏寒喜暖,舌淡苔白。
  • 虛實夾雜:如寒熱錯雜之「烏梅丸證」,或氣虛兼濕熱之「補中益氣湯加黃連」等證型。

相關古籍論述

  • 《傷寒論》中「下利便膿血」載於少陰病篇,提出桃花湯溫澀固脫,治虛寒膿血;而白頭翁湯清熱解毒,主治熱毒痢疾。
  • 《醫宗金鑑》強調,洩膿血須分「臟毒」(久病虛證)與「腸風」(新病實熱),用藥迥異。

此症涉及範圍廣泛,臨床需結合四診,審證求因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