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洩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洩瀉
洩瀉,為中醫病名,指大便質地稀薄或呈水樣,排便次數明顯增多,通常無膿血及裏急後重之症。此名最早見於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卷十一,後世簡稱為「洩」或「瀉」。洩與瀉雖皆屬排便異常,但在症狀程度上有所不同——《奇效良方·洩瀉門》云:「洩者,洩露之義,時時溏洩,或作勞愈;瀉者,一時水去如注洩。」意即大便質薄而勢緩者為「洩」,呈水樣且來勢急迫者為「瀉」。
病因病機
洩瀉之發病,主要與脾胃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中醫認為,脾主運化水濕,胃主受納腐熟,若二者功能受損,則水穀不化,下趨大腸而成洩瀉。其病因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外感六淫: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等外邪侵襲人體,尤以濕邪最易困脾,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所言:「濕盛則濡瀉。」
- 飲食不節:過食生冷、油膩或腐敗食物,損傷脾胃;暴飲暴食,積滯腸胃,化為濕熱,亦可致瀉。
- 情志失調:憂思惱怒,肝氣鬱結,橫逆犯脾,使脾失健運,如《醫宗必讀》所載:「肝氣乘脾,痛而泄瀉。」
- 脾胃虛弱:久病體虛,或勞倦過度,中氣不足,脾陽不振,運化無力,水濕內停而瀉。
- 命門火衰:年老體弱,腎陽虛衰,不能溫煦脾土,致五更泄瀉(又稱「雞鳴瀉」)。
分類與證型
洩瀉依其病因、症狀不同,可分為多種類型,常見者如下:
- 風洩:因風邪襲表,內傳於腸,症見腸鳴腹痛,泄瀉清稀,兼有惡風發熱。
- 寒洩:因寒邪直中,或過食生冷,症見腹痛喜溫,大便清冷,甚則完穀不化。
- 暑洩:夏季感受暑濕,症見暴瀉如水,心煩口渴,小便短赤。
- 濕洩:濕邪困脾,症見胸悶脘痞,大便黏滯,苔白膩。
- 熱洩:濕熱內蘊,症見瀉下急迫,肛門灼熱,糞色黃褐臭穢。
- 傷食洩:飲食停滯,症見噯腐吞酸,瀉下臭穢,瀉後痛減。
- 七情瀉:情志抑鬱,肝脾不調,症見腹痛即瀉,瀉後痛緩,與情緒波動相關。
- 五更洩(腎洩):腎陽不足,晨起腹瀉,完穀不化,腰膝痠冷。
- 滑洩:久瀉不愈,脾腎俱虛,症見瀉下不禁,脫肛不收。
- 飧洩:肝氣乘脾,症見腹鳴腹痛,瀉下完穀不化。
相關古籍論述
《黃帝內經》早已論及洩瀉之病機,《素問·舉痛論》曰:「寒氣客於小腸,小腸不得成聚,故後泄腹痛矣。」《景岳全書》則進一步闡述:「泄瀉之本,無不由於脾胃。」明代醫家張景岳尤為強調脾腎陽虛在久瀉中的作用,並提出「腎為胃關」之論,為後世治療五更泄奠定了理論基礎。
中醫辨治要點
洩瀉之辨證,首當分虛實寒熱與新久。暴瀉多實證,常因外邪或飲食所致;久瀉多虛證,責之脾胃虛弱或命門火衰。治療上,實證宜袪邪導滯,虛證當健脾溫腎,並結合具體病因隨證加減。例如:寒濕洩用藿香正氣散,濕熱洩用葛根芩連湯,脾虛洩用參苓白朮散,腎虛洩用四神丸等。
中醫對洩瀉的認識源遠流長,除藥物治療外,亦重視飲食調攝與生活調養,以固護脾胃為根本。不同證型的洩瀉反映了中醫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的獨特思維,並在臨床上展現其靈活與效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