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洩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洩陽

病名與出處
洩陽,見載於宋代醫家薛軒所著《坤元是保》,其文曰:「孕後陰戶出水不止者,是名洩陽。」此症特指妊娠期間,陰戶異常滲出液體且難以自止的病證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洩陽多因孕婦氣血虛弱,脾腎失固,導致津液失攝而成。妊娠時,胎元需依賴母體氣血以養,若母體氣血不足,脾虛失運,水濕下注;或腎氣虧虛,封藏無力,則陰液外泄,發為洩陽。此外,衝任二脈失調,亦可能影響胞宮固攝,加重症狀。

證候表現
主要表現為妊娠期間陰戶持續滲出清稀或黏滑液體,量多不止,或伴見面色蒼白、神疲乏力、食少便溏、腰膝痠軟等氣血兩虛或脾腎不足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1. 補氣固攝
薛軒提出以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陳皮等量煎湯,再與鯉魚煮湯合服。此方以人參大補元氣,茯苓、白朮健脾滲濕,陳皮理氣和中,鯉魚利水滋陰,共奏益氣健脾、固攝止泄之效。

2. 辨證加減

  • 脾虛為主:可合用參苓白朮散,加強健脾益氣之力。
  • 腎虛不固:酌加杜仲、續斷、桑寄生等補腎安胎。
  • 濕重者:佐以蒼朮、山藥以健脾化濕。
  • 氣虛下陷:可仿補中益氣湯之意,升提中氣。

中醫理論延伸
洩陽與「帶下」「胎漏」等症有別:

  • 帶下:泛指陰道分泌物異常,多與濕熱、脾虛相關,非限於妊娠。
  • 胎漏:為妊娠期陰道出血,屬血不循經,與洩陽之津液外泄病機不同。

此症體現中醫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之理,強調妊娠期調補氣血、固護脾腎的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