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兌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兌發
兌發,又稱「銳發」,為中醫解剖學名詞,出自《人鏡經》。其定位於耳前髮際邊緣,即耳前髮腳之處,屬頭面部特定部位。此處為足少陽膽經與手少陽三焦經所過,與經絡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經絡所屬:
兌發所在之位,鄰近「頷厭」「懸顱」等穴,為少陽經循行區域。少陽主樞,司氣機升降,故兌發之狀態(如色澤、潤燥)可反映少陽經氣盛衰。若此處髮際參差不齊或枯槁,或提示少陽鬱熱或氣血失養。 - 與臟腑關聯:
中醫認為「髮為血之餘」「腎其華在髮」,兌發雖屬局部,然其生長狀況亦受肝血濡養及腎精充盛與否影響。若肝腎陰虧,常見髮際乾枯;若膽經風熱上擾,則或見兌發處皮膚紅疹、搔癢。 - 診斷意義:
古代醫家觀察兌發形態輔助辨證,如髮腳尖銳稀疏者,或屬少陽風火偏旺;若該處突生白髮,可能為膽經氣血失調或早衰之兆。
相關名詞辨析
- 銳發:與兌發同義,強調其形如銳角,為髮際線轉折之處。
- 髮際:泛指頭面與髮交接之邊緣,兌發特指耳前局部。
兌發雖為小部位,然於中醫整體觀中,可窺見氣血陰陽之變,為望診細微之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