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謝觀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謝觀(1880-1950年),字利恆,號澄齋老人,江蘇武進人,近代著名中醫學家、醫學教育家與文獻學家。出身醫學世家,伯祖謝蘭生、祖父謝葆初皆為孟河醫派名醫,承襲家學淵源,奠定其中醫根基。
學術背景與醫術特色
謝氏早年精研經史、輿地之學,兼通醫理,熟誦《內經》《傷寒論》等醫典,深諳經方配伍與本草藥性。甲午戰爭後入致用精舍(原龍城書院)習新學,復隨孟河名家馬培之臨證,融會傷寒學派與溫病學派之長。1901年入蘇州東吳大學深造,兼採西學視野,形成「以中為體,兼容新知」之學術風格。
醫學貢獻
- 辭書編纂
主持編撰《中國醫學大辭典》(1921年),收錄中醫術語、方劑、醫家等七萬餘條,首創系統性中醫百科全書體例,為近代中醫標準化奠基之作。 - 文獻整理
輯佚《葆初先生醫集》保存家傳醫術,另著《中國醫學源流論》(1935年),以考據學方法梳理醫史演變,提出「四大學派說」(經方、河間、易水、傷寒),影響後世醫史研究。 - 臨證著述
《澄齋醫案》載其診治經驗,善用經方化裁治療溫病,尤重「三焦辨證」與衛氣營血理論結合;《澄齋驗方》收錄家傳及臨證效方,體現其「藥必及症,方必有據」的用藥思想。
教育與社會活動
曾任上海中醫專門學校校長,主張「經典與臨證並重」之教學體系。1929年領導中醫界反對「廢止中醫案」,主持上海市國醫公會,參與中央國醫館籌建,推動中醫合法化運動。門下弟子眾多,促進孟河醫派學術傳承。
學術著作
除前述典籍,另編有《中國醫話》《中國藥話》等醫論雜著,融合醫理與文史考證,彰顯其「以醫通儒」之學術特質。《澄齋年譜》則為研究其生平之重要文獻。謝氏之學貫通古今,兼涉中西,被譽為「近代中醫文獻學開山」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