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脾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脾郁
病證名,屬郁證之一,主要因情志失調、思慮過度,導致心脾兩臟氣機鬱滯,機能失調。此證多見於長期精神壓力或思慮傷脾者,其病機核心在於心脾氣血暗耗,郁而不舒,進一步影響運化與統血功能。

症狀表現

  • 怔忡:自覺心跳劇烈或悸動不安,多因心氣鬱結、血不養心所致。
  • 崩漏:脾虛失統,衝任不固,可見月經過多或非時而下,色淡質稀,伴氣短乏力。
  • 兼證可見失眠健忘、食欲不振、面色萎黃、舌淡脈細弱等心脾兩虛之象。

中醫病機分析

  1. 心郁:心主神明,過度憂思傷心,使心氣鬱遏,心神失養,故見怔忡、失眠。
  2. 脾郁:脾主運化與統血,思則氣結,脾氣壅滯則運化失常,氣血生化不足,血不歸經而致崩漏;脾鬱日久亦可化熱,加重血不循經。
  3. 氣血互累:心脾功能相依,心氣虛則脾失溫煦,脾虛則心血虧耗,形成惡性循環。

治療方藥

  • 主方:歸脾湯(《濟生方》)。
    組成: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龍眼肉、酸棗仁、木香、炙甘草、當歸、遠志、生薑、大棗。
    功用:益氣補血、健脾養心,兼以解鬱安神。針對心脾兩虛兼氣機不暢者,尤重補脾以生血,調心以寧神。
  • 加減
    • 若郁甚見胸脅脹悶,可佐少量香附、鬱金疏肝解鬱。
    • 崩漏不止者,加阿膠、艾葉炭以固衝止血。

與五臟郁證的關聯

心脾郁屬「五臟郁證」中與情志密切相關的類型,不同於肝鬱氣滯的脹痛、肺鬱痰阻的咳喘,其特點在於氣血不足與氣機鬱滯並存,治療需標本兼顧,以補為通。

歷史文獻佐證

《類證治裁》明確指出:「心脾郁,怔忡崩漏,歸脾湯。」強調從調補心脾入手,後世醫家亦多沿用此思路,並結合臨床見證靈活化裁。

(注:本文基於中醫理論整理,具體用藥需依個體辨證而定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