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氣虛不得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氣虛不得臥

心氣虛不得臥為中醫證名,屬不寐(失眠)範疇,指因心氣虛弱,心神失養而致的不得安臥之症。首見於明代《症因脈治》卷三,其病機核心在於心氣不足,導致心神不守,魂魄不安,陽不入陰而致夜不能寐。

病因病機

心主血脈,藏神明。心氣虛則推動無力,血行不暢,心神失養;且心氣不足,衛外不固,易受外邪侵擾,進一步影響心神安定。此證多由以下因素所致:

  1. 稟賦不足:先天心氣虛弱,體質羸瘦。
  2. 久病耗傷:如長期咳喘、泄瀉等,耗損心脾之氣。
  3. 思慮過度:勞心傷神,暗耗心氣。
  4. 年老體衰:心氣自然衰弱,功能衰退。

證候表現

典型症狀包括:

  • 睡眠障礙:時時欲睡卻易醒,寐而不實,或醒後難以復眠。
  • 精神情志:神思恍惚,膽怯易驚,遇事猶豫不決。
  • 氣血失養:面色㿠白,氣短懶言,倦怠乏力,動則心悸。
  • 二便異常:小便清長,大便溏薄,甚則失禁。
  • 他症:喜熱惡寒,手足不溫,舌淡胖有齒痕,脈細弱或結代。

辨證要點

與其他不寐證型的區別:

  • 心脾兩虛:兼見納差、腹脹、月經量少等脾虛症狀。
  • 心腎不交:伴潮熱盜汗、腰膝酸軟等腎陰虧虛之象。
  • 肝鬱化火:以煩躁易怒、口苦咽乾為主要表現。

治法方藥

治療以益氣養心、安神定志為主,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人參養榮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

    • 組成: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茯苓、當歸、熟地、白芍、遠志、五味子、陳皮、肉桂、甘草。
    • 方義:氣血雙補,側重溫補心脾之氣,適用於兼見營血不足者。
  2. 歸脾湯(《濟生方》)

    • 組成:黃耆、龍眼肉、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茯神、遠志、酸棗仁、木香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。
    • 方義:健脾養心,益氣補血,擅長調理思慮傷脾所致的心神不寧。

加減用藥

  • 驚悸甚者:加龍骨、牡蠣以鎮驚安神。
  • 陽氣虛衰:酌加附子、乾薑溫振心陽。
  • 兼痰濕:佐半夏、陳皮化痰濁。

相關理論

《靈樞·大惑論》云:「衛氣不得入於陰,常留於陽,留於陽則陽氣滿,陽氣滿則陽蹺盛,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,故目不瞑。」此論與心氣虛不得臥密切相關,指出陽氣浮越、陰不斂陽為不寐的關鍵病機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強調:「心氣內虛,則神不守舍」,闡明心氣虛損與失眠的內在聯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