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郁
病名:
心郁為五臟郁證之一,指因心氣鬱結所致的病證。中醫認為,心主神明,為五臟六腑之大主,若情志不暢、氣機鬱滯,則易導致心氣運行受阻,進而引發心神失養、氣血失調等病理變化。
病因病機:
心郁多由情志內傷所致,如長期憂思過度、驚恐不安或所欲不遂,致使心氣鬱滯。心氣鬱結則神明失守,氣血運行不暢,表現為神志異常與胸膈痞悶等症狀。此外,心與小腸相表裡,心氣鬱久亦可影響小腸分清泌濁之功能。
臨床表現:
- 神志方面:神氣昏昧、精神恍惚、主事健忘(記憶力減退)、注意力不集中。
- 心胸症狀:心胸微悶、時有壓迫感,甚或心悸不安。
- 其他伴隨症狀:或見睡眠不穩、夢寐紛紜,舌質淡紅或略暗,苔薄白,脈多沉弦或細澀。
治法與方藥:
治療心郁以疏解心氣、通竅醒神為主。傳統方藥選用辛開苦降、調和陰陽之品,如:
- 黃連:苦寒瀉心火,兼能疏解鬱熱。
- 肉桂:辛甘大熱,溫通心陽,助心氣宣行,與黃連配伍(如交泰丸),可交通心腎,調和陰陽。
- 石菖蒲:芳香開竅,化濕醒神,善治心竅蒙閉之證。
若兼氣血不足,可佐以養心安神之品,如酸棗仁、柏子仁;氣滯明顯者,可加香附、鬱金以疏肝解鬱,因肝氣條達有助心氣暢通。
與其他鬱證的區別:
五臟郁證(心郁、肝郁、脾郁、肺郁、腎郁)中,心郁特點在於「神識異常」,而肝郁多見脅痛、脾郁以脘腹脹滿為主,肺郁常見氣喘、腎郁則多見腰膝痠軟。心郁與肝郁關係密切,臨床常需辨別何者為主,或心肝同調。
典籍參考:
此證載於《赤水玄珠》,強調心氣鬱滯與神志病變的關聯,後世醫家亦從「調氣解郁、安神定志」角度發展相關治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