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虛煩不得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虛煩不得臥

病證名,指因外感熱病過度發汗,或誤用瀉下、吐法等治療手段,損傷正氣,導致陰陽失調、心神不寧的病症。此證常見於外感熱病後期,邪氣雖退,但正氣已虛,或因內傷雜病長期耗損陰血陽氣,虛熱內擾所致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外感症狀雖已消退,但現口乾而不多飲,二便清利,神疲乏力,精神恍惚,時而昏昏欲睡,時而驚醒,難以安寜。此因氣血虧虛,陰陽不交,虛熱上擾心神,故見煩躁不寐之象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汗吐下誤治:外感病過度發汗,或誤用吐下之法,損傷津液與正氣,導致陰虛內熱或陽氣虛衰。
  2. 陰血不足:素體陰虧,或久病傷陰,陰虛生內熱,虛火擾動心神而不寐。
  3. 陽氣虛弱:心脾陽虛或腎陽不足,無法溫養心神,神志不寧而致虛煩。

辨證論治

  • 氣虛兼陰虧:脈象空大無力,屬氣虛為主,兼見陰虛內熱,宜用補中益氣湯加黃柏、知母,益氣升陽兼清虛熱。
  • 陰虛火旺:脈細數,口乾舌燥,屬陰虛內熱,宜生脈散涼天地煎(生地、麥冬、玄參等),養陰清熱安神。
  • 陽虛神浮:真陽不足,心神失守,症見畏寒肢冷、精神萎靡,宜棗仁遠志湯(酸棗仁、遠志、人參等)溫養心神;若腎陽衰微,可選八味腎氣丸溫補下元,引火歸原。

相關概念
虛煩不得臥與「不寐」有相似之處,但不寐泛指各種失眠,而本證特指因虛致煩、因虛不眠的病機,多與氣血陰陽虧損相關。

古籍參考
《症因脈治》提到:「身表已純,口雖作渴,不能消水,二便清利,神氣懶怯,時時欲睡,時時驚醒」,即描述此證虛陽浮越、心神不固的特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