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兌沖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兌沖

兌沖為中醫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乃手少陰心經之要穴「神門」之別稱。神門穴定位於腕部,腕掌側橫紋尺側端,尺側腕屈肌腱之橈側凹陷處,為心經之原穴,亦為輸穴,屬土,具調和氣血、寧心安神之效。

經絡與穴性

手少陰心經主司血脈與神志,神門(兌沖)為其原穴,原氣所駐,能調節心臟功能,主治心悸、怔忡、失眠、健忘等神志病症。其穴性屬土,土能生金,故亦能補益肺氣,間接調理呼吸系統。

臨床應用

  1. 心神不寧:神門為安神要穴,針刺或艾灸可緩解焦慮、多夢等症,常配內關、三陰交以增強療效。
  2. 心氣虛弱:原穴能補益心氣,改善胸悶、氣短,配伍膻中、足三里可溫通心陽。
  3. 血脈失調:心主血脈,此穴可調理血瘀或血虛所致之肢冷、面色蒼白,配合血海、膈俞以活血養血。

理論淵源
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五臟有疾,當取之十二原。」神門(兌沖)為心經原穴,故心系疾患多取此穴。其別名「兌沖」或與八卦理論相關,「兌」為澤,象徵通調;「沖」為要道,喻其氣血轉輸之樞紐地位。

操作手法

針刺時直刺0.3~0.5寸,得氣後可行補瀉手法;艾灸宜溫和灸5~10分鐘,適用於虛寒證。此穴亦為耳針療法之常用對應點,以王不留行籽貼壓可輔助鎮靜安神。

神門(兌沖)之臨床價值,體現中醫「心主神明」與經絡辨證之結合,為調神養心之關鍵腧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