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喧暑郁燠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喧暑郁燠

「喧暑郁燠」為中醫術語,首載於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,用以描述暑熱邪氣燻蒸鬱滯之病理狀態。其特徵在於暑熱之氣氤氳纏綿,不得宣散,形成體內外熱邪壅滯之勢。此概念與「暑邪」致病密切相關,屬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中暑熱為患的特殊表現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暑熱之性
    暑為夏季主氣,屬陽邪,其性炎熱升散。《內經》言「其運熱,其化喧暑郁燠」,意指暑氣運行時,化生為燠熱鬱蒸之態。暑熱鬱閉則易衍生「熱郁」之病,如《素問》所述「其病熱郁」,反映氣機壅遏、熱邪不得透達之證。
  2. 郁燠與氣機阻滯
    「郁燠」強調暑熱兼夾濕濁,濕性黏滯,與熱相搏則膠結難解,阻遏三焦氣化。此狀態下,人體陽氣受困,常見身熱不揚、頭身困重、胸悶煩躁等症,與濕溫病機相似,然更突出暑熱熏灼之性。
  3. 與相關病機辨異

    • 「炎烈沸騰」:為《素問》同篇提及之暑熱極變,相較於「喧暑郁燠」的燻蒸鬱滯,此屬熱勢熾盛、氣血沸湧之危候,如高熱神昏、動血發斑等。
    • 「暑濕」:雖同具濕熱交蒸之象,但「喧暑郁燠」更側重熱鬱於內而不得透發,暑濕則偏重濕邪困阻。

臨床表現
「喧暑郁燠」所致之病,多見以下特徵:

  • 熱象蘊結:身熱纏綿、午後熱甚,伴口乾不欲飲。
  • 氣機鬱滯:胸脘痞滿、煩躁不安,甚則小便短赤。
  • 濕熱鬱蒸:舌紅苔黃膩,脈濡數或滑數。

治法與方藥啟示
古醫家對治此證,重在「清暑透熱、宣郁化濕」。如:

  • 藥物配伍:選用香薷、青蒿芳化暑熱,佐以黃芩、梔子清泄鬱火;濕重則加藿香、佩蘭醒脾化濁。
  • 經典方例:可參東垣清暑益氣湯加減,或三仁湯化裁,調暢三焦以解郁燠之勢。

此病機揭示暑熱致病之複雜性,不僅需清熱,尤重疏瀹氣機,使鬱熱得散,方能切合「喧暑郁燠」之本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