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洩

證名,指大小便下血之病證,首見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。其病因多與熱邪客於下焦,迫血妄行有關,如《素問玄機原病式·熱類》所載:「血洩,熱客下焦,而大小便血也。」

中醫病機與辨證

  1. 熱客下焦

    • 熱邪蘊結於下焦(如膀胱、大腸),灼傷脈絡,導致血不循經,外溢而成便血或尿血。
    • 實熱證:常見血色鮮紅、量多,伴隨口渴、煩躁、舌紅苔黃、脈數等熱象。
    • 虛熱證:多因陰虛火旺,症見血色淡紅、量少,伴潮熱盜汗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。
  2. 其他相關病機

    • 脾不統血:脾氣虛弱,固攝無力,血溢脈外,症見血色淡、神疲乏力、舌淡脈弱。
    • 瘀血內阻:瘀滯經脈,血行不暢而外溢,見血色紫暗、夾血塊、刺痛拒按。

相關證候

  • 便血:血從肛門而出,或大便帶血,分遠血(臟腑出血,如脾不統血)與近血(大腸出血,如腸風臟毒)。
  • 尿血:小便中混有血液,無疼痛者多屬虛熱,伴淋澀痛者則為淋證(如血淋)。

治療原則

  • 清熱涼血:實熱者用黃芩、梔子、生地榆等,虛熱者選用知柏地黃丸。
  • 健脾攝血:脾虛者以歸脾湯加減。
  • 化瘀止血:瘀血者配伍三七、蒲黃等化瘀止血藥。

血洩需結合具體症狀與病機辨治,臨床常見於腸風、尿血、痢疾等疾病範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