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余

基本概念
「血余」為中醫專有名詞,指人體之頭髮,屬中醫解剖組織範疇。其命名源自中醫理論「發為血之余」的論述,強調頭髮之榮枯與血氣盛衰直接相關。血氣充盈則髮色烏黑潤澤,血氣虛弱則易見枯黃、稀疏或早白,故頭髮被視為血液狀態的外在顯現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與臟腑經絡的關聯

    • 腎其華在發:頭髮生長與腎精密切相關,腎精充足則髮根牢固、色澤光亮。
    • 肝藏血:肝血滋養頭髮,肝血不足可能導致脫髮或髮質乾燥。
    • 氣血濡養: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血氣者,人之神」,血氣通過經絡輸布至頭皮,維繫頭髮健康。
  2. 病理表現

    • 血虛、血熱或血瘀均可影響頭髮狀態:
      • 血虛:常見髮量稀疏、色淡無光。
      • 血熱:可能導致頭皮癢痛、異常落髮。
      • 血瘀:頭皮氣血不暢,易見局部脫髮或白髮。

藥用價值——血余炭
血余經炮製後稱「血余炭」,為中醫臨床常用止血藥:

  • 炮製方法:取淨髮煅燒成炭,存性(保留藥性)後研末使用。
  • 性味歸經:味苦、性平,歸肝、胃、腎經。
  • 功效主治
    • 止血化瘀:用於鼻衄、吐血、便血、崩漏等出血症,兼具化瘀之效,避免留瘀。
    • 利尿通淋:古籍記載可治小便不利、淋證。
    • 斂瘡生肌:外用可促進創口癒合,如《本草綱目》提及「療驚癇,去心竅之血」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本草綱目》:「髮乃血余,故能治血病,補陰。」強調其調血與滋陰雙重作用。
  • 《神農本草經》:「主五癃關格不通,利小便水道。」指出其利尿功效。

現代研究與應用
血余炭之止血機制可能與其炭素結構吸附作用相關,能促進血小板聚集。於中醫方劑中常配伍其他藥物,如:

  • 十灰散:與大薊、小薊等合用,增強涼血止血之效。
  • 內服方劑:針對婦科崩漏、消化道出血等辨證使用。

血余不僅為生理標誌,更體現中醫「以髮觀血」的整體觀,其藥用價值延續千年,兼具理論與臨床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