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鬱
病證名,為「六鬱」之一,首見於《丹溪心法·卷三》:「血鬱者,四肢無力,能食便紅,脈沈。」其成因多與情志失調、氣機阻滯,或外力挫傷、勞役過度、飲食失節等因素相關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瘀滯經絡,形成鬱證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情志內傷:暴怒憂思,肝失疏泄,氣滯血瘀。
  2. 外傷勞損:跌仆挫閃,經絡受損,血行不暢。
  3. 飲食勞倦:飢飽失調,脾虛不運,氣血生化不足,久而成鬱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疼痛特徵:胸脅刺痛如針,痛處固定,按之加劇。
  • 二便異常:大便色紅(遠血),或小便淋瀝不暢。
  • 全身症狀:四肢乏力,面色晦暗,唇舌青紫。
  • 脈象:沈芤而澀,主血瘀內停;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。

治法與方藥

以「和血解鬱」為大法,兼調氣機,具體方劑如下:

  1. 血鬱湯(《證治準繩》):
    • 組成:桃仁、紅花、香附、青皮等。
    • 功效:活血行氣,通絡止痛,適用於氣滯血瘀明顯者。
  2. 四物化鬱湯(《類證治裁》):
    • 基礎方: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加香附、桃仁、紅花等。
    • 功效:養血活血,疏肝解鬱,適用於血虛兼瘀者。
  3. 血府逐瘀湯(《醫林改錯》):
    • 加減運用:若鬱久化熱,見煩躁失眠,可加丹皮、梔子以清熱涼血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氣鬱:以脹痛為主,痛無定處,脈弦。
  • 痰鬱:胸悶脘痞,舌苔厚膩,脈滑。
  • 濕鬱:身重困倦,苔白膩,脈濡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血鬱與「六鬱」(氣、血、痰、濕、熱、食鬱)相互影響。朱丹溪提出「氣血衝和,百病不生;一有怫鬱,諸病生焉」,強調氣血調暢為關鍵。後世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闡述:「鬱則氣滯,久必血瘀」,說明血鬱多繼發於氣機不暢,治療時需標本兼顧。

(本文基於中醫典籍及臨床理論整理,未涉及現代醫學診療建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