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腎吊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外腎吊痛

病證名,指陰囊部位出現牽引性疼痛及重墜感之證候,首載於元代《世醫得效方》卷三。此證多因外腎(陰囊及睪丸)病變所致,常見於疝氣類疾病,如狐疝、寒疝等,其特點為陰囊腫脹、疼痛,且痛感可向下腹或股內側牽引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外腎吊痛與肝經氣血失調密切相關。足厥陰肝經循行繞陰器,若因寒邪侵襲、氣虛下陷,或濕熱蘊結,導致經脈阻滯,氣血運行不暢,則發為陰囊墜脹疼痛。此外,久立勞累、情志鬱結,亦可能加重肝鬱氣滯,誘發或加劇症狀。

證候表現

  1. 氣滯型:陰囊脹痛,痛引少腹,隨情緒波動加減,舌淡紅、苔薄白,脈弦。
  2. 寒凝型:陰囊冷痛,得溫則緩,伴有畏寒肢冷,舌苔白滑,脈沉遲。
  3. 濕熱型:陰囊腫痛灼熱,或伴紅腫,小便赤澀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
治療方法

  1. 針灸療法
    • 取穴:足大趾、次趾下中節橫紋中(大致相當於太沖穴附近),艾灸五壯,以溫通肝經氣血。
    • 配穴:三陰交、關元、氣海,以調補下焦氣機。
  2. 中藥內服
    • 氣滯型:宜疏肝理氣,選用《濟生方》橘核丸加減。
    • 寒凝型:宜溫經散寒,方選暖肝煎或當歸四逆湯。
    • 濕熱型:宜清利濕熱,可用龍膽瀉肝湯化裁。

相關病證辨析
外腎吊痛與「狐疝」相似,後者特指陰囊時大時小、臥則入腹、立則出囊之證,屬疝氣範疇。此外,亦需與「陰囊癰」(熱毒蘊結)、「水疝」(陰囊積液)等鑒別,臨床須結合四診詳辨。

古籍參考
除《世醫得效方》外,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亦提及外腎痛之治療,強調「肝經濕熱,宜瀉其火」;《證治準繩》則分述寒疝、氣疝之治法,可互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