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外郁
證名
外郁乃因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六淫之邪侵襲人體,導致氣血運行受阻,鬱滯不通,從而引發寒熱、吐衄等病症。此證若遷延日久,症狀可與虛損癆瘵相似,然其病因病機實與虛損不同。《不居集·諸郁》指出:「外郁者,六氣之郁也。」強調外郁為六淫邪氣鬱結於經絡,阻滯氣血,失其升降出入之常,久而不散,遂成此證。
病因病機
外郁之成,主因六淫邪氣客於經絡,氣血鬱滯,不通則病。六淫各有偏性,傷人後可鬱於特定經絡,如風鬱於肝、寒鬱於腎、濕鬱於脾、熱鬱於心等,致臟腑氣機失調。《不居集》云:「六氣傷人,皆有傳變,由輕及重。惟外郁之症,只在本經,聚而不散。」說明外郁之特點在於邪氣鬱結於本經,未及傳變,然氣血窒塞,久則化熱或耗氣傷血,表現為虛損之象。
臨床表現
外郁常見症狀包括:
- 寒熱往來:邪鬱半表半里,正邪交爭,故見寒熱。
- 吐衄:氣鬱化火,灼傷血絡,則見吐血、衄血。
- 胸脅脹滿:氣機鬱滯,升降失常,故見胸悶脅痛。
- 肢體困重:濕邪鬱滯,阻遏氣機,可致身重倦怠。
此外,病程日久者,可兼見消瘦、乏力等虛弱症狀,然其本質仍為實邪鬱滯,故與虛損有別。
分類與鑒別
外郁可依六淫性質分為以下類型:
- 風郁:風邪鬱於肌表或經絡,見惡風、瘙癢、遊走性疼痛。
- 寒郁:寒邪凝滯氣血,見畏寒、肢冷、痛有定處。
- 濕郁:濕邪困阻脾陽,見頭身困重、脘痞納呆。
- 熱郁:熱邪鬱遏氣機,見煩熱、口苦、尿赤。
- 燥郁:燥傷津液,見乾咳、皮膚皸裂。
- 火郁:火邪熾盛,鬱而不發,見口瘡、煩躁、斑疹隱隱。
此六者雖表現各異,然其核心病機皆為「郁」,需與內傷七情所致之「內郁」鑒別。外郁多起於外感,症以實邪為主;內郁則因情志不遂,症多伴氣滯、血瘀、痰結。
治法與方藥
外郁治療當以「疏郁解表」為大法,根據邪氣性質配伍相應藥物。
- 疏風解郁:可用柴胡、薄荷、防風,方如柴胡疏肝散。
- 散寒開郁:選用桂枝、乾薑、附子,方如麻黃附子細辛湯。
- 化濕暢郁:配伍藿香、蒼朮、茯苓,方如平胃散。
- 清熱泄郁:常用梔子、黃芩、連翹,方如涼膈散。
- 潤燥通郁:多用沙參、麥冬、杏仁,方如清燥救肺湯。
- 瀉火散郁:選黃連、石膏、知母,方如黃連解毒湯。
《不居集》強調:「此外郁之類損者……不兼舒郁,治必不效。」故治療時需注重疏通氣機,不可一味滋補,以免閉門留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