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汪昂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汪昂(1615-1694年),字訒庵,安徽休寧人,清代著名醫學家與典籍編纂者。其學術生涯始於經史舉業,後專志醫道,雖非以行醫為業,然憑藉深厚的儒學功底與醫學悟性,所著醫書以簡明實用著稱,對中醫教育與臨床影響深遠。

學術背景與貢獻

汪昂治學嚴謹,尤擅將經典醫理轉化為易於傳誦的體裁。其著作以「由博返約」為特色,融合《內經》理論與歷代醫家精華,針對初學者需求,編纂多部入門經典:

  1. 《素問靈樞類纂約注》
    擷取《黃帝內經》中《素問》、《靈樞》之核心理論,按臟腑、經絡、病機等分類詮釋,刪繁就簡,為後世研習《內經》的重要參考。
  2. 《本草備要》
    精選常用藥物四百餘種,結合性味歸經與臨床應用,以歌賦體例編排,如「黃芪味甘性微溫,補氣固表托瘡疽」,便於記憶,廣受醫家推崇。
  3. 《醫方集解》
    收錄歷代名方八百餘首,按功效分為補養、發表、攻裏等二十二類,每方註明組成、主治及方義,並援引張仲景、李東垣等諸家見解,體現「以方證理」的學術思想。
  4. 《湯頭歌訣》
    將方劑編為七言歌訣,如「四君子湯中和義,參朮茯苓甘草比」,琅琅上口,成為中醫方劑學啟蒙必讀。
  5. 《經絡歌訣》與《藥性歌賦》
    以歌賦形式系統整理經絡循行與藥性理論,強化初學者對中醫基礎架構的掌握。

學術特色與影響

汪昂著作強調「提綱挈領」「臨床實用性」,例如在《本草備要》中,他結合藥物歸經理論,闡述藥效與五臟六腑的對應關係;於《醫方集解》中,則透過方劑分類反映「八綱辨證」思維,使讀者能迅速理解中醫辨治邏輯。

其編撰風格融合儒學「述而不作」精神,多引《神農本草經》、《傷寒論》等經典,並化繁為簡,使深奧醫理通俗化。清代以降,其著作屢被重刊,至今仍是中醫教育與自學的基礎範本,尤以《湯頭歌訣》與《本草備要》影響最鉅,奠定其在醫學普及史上的重要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