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汪逢春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汪逢春(1884-1949),原名汪朝甲,字風椿,近代著名中醫學家,與蕭龍友、孔伯華、施今墨並列為北京「四大名醫」之一。

生平與師承

汪逢春早年攻讀舉業,後轉習醫道,師從名醫艾步蟾,潛心鑽研醫理,博覽歷代醫籍,尤重經典著作與臨床實證。其學術思想融合《內經》《傷寒論》等理論,並結合自身臨床經驗,形成獨特診療風格。

學術擅長與貢獻

  1. 胃腸病調治:汪逢春對脾胃病證的辨治極為精到,認為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,擅用升降和調之法,結合濕熱、氣滯等病機,創製多種驗方,如調理胃氣痞滿、泄瀉等症的特色方劑,用藥輕靈而不失力道。
  2. 遣方用藥特色:其臨床注重「藥隨證變,量體裁衣」,善用芳香化濕、理氣和中之品,如藿香、佩蘭、陳皮等,並重視藥物配伍與煎服法,以適應病情變化。
  3. 醫理研究與教育:1938年出任北京國醫職業公會會長,致力推動中醫教育,栽培後學眾多。其論著《中醫藥理學》系統闡釋藥性與證治關係,而《泊廬醫案》則收錄其臨證經驗,反映其辨證精細、用藥嚴謹的特點。

著作與影響

汪氏現存著作雖少,然《泊廬醫案》所載醫案涵蓋內科雜病,尤其對濕溫病痢疾等病症的治療見解獨到,體現其「辨證求因,審因論治」的學術思想,對後世中醫臨床影響深遠。

汪逢春之醫學成就,不僅在於臨床療效卓著,更在於其融合理論與實踐,推動民國時期中醫學術發展,為近代中醫重要代表人物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