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汪光爵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清代醫家汪光爵,又名光園,字纘功,號學舟,江蘇吳縣人。早年致力科舉,然屢試不第,遂轉而鑽研岐黃之術,以醫術精湛、臨證多奇效聞名於世。

汪氏深諳《內經》《傷寒》要旨,尤擅虛勞雜病調治,其學術思想體現於《虛勞論》一文中。該文由其孫汪元亮、元軾整理,收入《吳醫匯講》,內容涵蓋虛勞病因病機、辨證論治要點。汪氏強調「脾腎為虛勞之本」,主張「填精必佐穀氣,溫陽不離柔潤」,臨證善用血肉有情之品如紫河車、龜甲等,配合甘平調中之法,體現其「補虛重在燮理陰陽」的治療特色。

據考證,汪氏曾撰《醫要》一書,內容涉及脈學、藥性及雜病辨治,雖未見刊行,然從《吳醫匯講》所載片段可見其重視「四診合參」,尤精脈學,提出「脈貴有神,不拘浮沉遲數」之論,與李中梓「脈貴有根」之說互為補充。其用藥特點在於「輕靈見長」,常以平淡之品獲奇效,如擅用茯苓、薏苡仁等淡滲之藥調理氣機,反映吳門醫派「輕清靈動」的用藥風格。

汪氏醫案中多見「斡旋中焦」之法,注重調理脾胃升降,常以六君子湯為基礎,佐入少量風藥如柴胡、升麻以助脾運,此法對後世醫家治療虛損兼見濕濁中阻之證頗具啟發。其學術承襲李東垣脾胃學說,又融合朱丹溪滋陰理論,形成「補土不忘育陰,滋腎兼顧運脾」的獨特辨治思路,於吳中醫派中獨樹一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