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往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往復
在中醫學理論中,「往復」一詞最早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用以描述陰陽二氣、寒暑變化等自然界與人體內在的週期性運動規律。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提到:「陰陽往復,寒暑迎隨」,意指陰陽二氣相互消長,如同四季寒暑交替,呈現循環往復的動態平衡。
陰陽往復
陰陽學說為中醫理論的核心,陰陽二氣在人體內不斷交互作用,形成「升降出入」的動態過程。「往」可視為陽氣上升、發散的趨勢,「復」則代表陰氣收斂、沉降的表現。此種往復運動維繫著人體的生理功能,如心腎相交(心火下降、腎水上升)、肺主宣發與肅降等,皆體現陰陽互動的規律。若往復失調,則可能出現氣機逆亂、寒熱錯雜等病證。
經氣運行
在經絡學說中,十二經脈的氣血循環亦具備往復特性。《靈樞·逆順肥瘦》指出:「經脈之行,如水之流」,強調經氣運行如環無端。例如,手三陰經從胸走手,其氣「往」於外;而手三陽經從手走頭,其氣「復」於內。此種往復流注構成「營衛循環」,維繫人體的生命活動。
病理表現
病理狀態下,「往復」可指病邪反覆發作或症狀交替出現。如少陽病的「往來寒熱」,即為正邪相爭於半表半裡,導致忽冷忽熱;又如某些慢性病呈現「發作—緩解—再發作」的規律,亦與氣血往復失調相關。此外,情志病中的情緒波動、內傷雜病的症狀此起彼伏,均可從「往復失常」的角度辨證論治。
治療應用
中醫治法常順應往復之理,如針灸中的「補瀉手法」,透過提插捻轉調節經氣往復;方劑學的「升降並用」(如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),亦體現調和陰陽往復的思維。此外,五運六氣學說更將自然界往復規律運用於疾病預測與防治,如「司天在泉」的氣化運動即暗含週期性往復特徵。
「往復」概念貫穿中醫的生理、病理及治療體系,不僅反映古人對自然規律的觀察,更成為臨床診療的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