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痿瘻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痿瘻

概述

痿瘻為中醫學中的病證名,乃痿證與鼠瘻之合稱。此名最早見於《黃帝內經》之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篇曰:「肺脈急甚為癲疾……微緩為痿瘻。」

文獻溯源

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記載肺脈微緩可致痿瘻,顯示中醫經典將此證與肺臟功能密切聯繫。肺主氣、朝百脈,其功能異常可導致氣血濡養失司,遂成痿瘻。

痿證辨析

痿證在中醫學中指肢體痿軟無力,甚則肌肉萎縮之病證。其病因包括:

  • 肺熱葉焦:肺主氣,熱邪傷肺則津液耗傷,不能濡養肌肉筋脈
  • 濕熱浸淫:濕熱之邪阻滯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
  • 脾胃虛弱:脾胃為後天之本,化源不足則氣血衰少
  • 肝腎虧虛:肝主筋,腎主骨,肝腎不足則筋骨失養

鼠瘻辨析

鼠瘻即瘰癧,相當於現代醫學之淋巴結結核。其特點為:

  • 頸項腫核累累如串珠
  • 潰後膿水清稀,久不收口
  • 多因肝鬱化火,灼津為痰,凝結成核

病機探微

肺脈微緩提示肺氣不足、衛外不固。此狀態下:

  1. 肺失宣降,治節失司,水谷精微不得布散,肌肉失養則痿
  2. 正虛邪湊,外毒內侵,痰毒結聚成瘻

治療原則

傳統治療痿瘻當遵循:

  • 痿證:清熱潤燥、益氣健脾、滋補肝腎
  • 鼠瘻:疏肝解鬱、化痰散結、托毒排膿

相關脈象

肺脈微緩為痿瘻之主脈,臨床常見兼脈:

  • 沉細弱脈:多屬氣血兩虛
  • 弦滑數脈:常見於痰熱蘊結
  • 沉澀脈:多見於瘀血阻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