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胃不和臥不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胃不和臥不安出自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逆調論》,原指胃氣上逆導致喘息不得安臥的病理狀態,後世醫家延伸為因脾胃失調引發的失眠症候,屬中醫「內傷不得臥」的典型表現。其病機核心在於胃強脾弱,即胃納過盛而脾運化無力,致使飲食停滯中焦,釀生痰濕濁邪,上擾心神而臥寐不安。
病因病機
- 飲食不節:過食肥甘厚味或暴飲暴食,加重脾胃負擔,釀生濕熱痰飲。
- 脾胃素虛:先天稟賦不足或久病傷脾,脾失健運,水穀不化,積滯成痰。
- 情志失調:憂思傷脾,氣機鬱滯,影響脾胃升降功能,致使胃氣上逆。
臨床表現
- 胸脘痞滿:痰濕停聚中焦,氣機壅滯,患者自覺胸悶脘脹。
- 納呆嘔惡:痰濁中阻,胃失和降,出現食欲不振、噯氣吞酸,甚則嘔吐痰涎。
- 眩暈失眠:痰濕上蒙清竅,則頭目昏沉;夜臥時濁陰不降,擾動心神,致輾轉難眠。
- 大便異常:若痰熱互結,可見大便乾結;痰濕偏盛則便溏黏滯。
證型與治則
-
痰濕中阻證
- 主症:苔白膩、脈滑,伴胸悶嘔惡。
- 治法:燥濕化痰、和胃安神。
- 方藥:二陳平胃散加減,酌加石菖蒲宣竅、海浮石化痰;濕熱明顯者加梔子、黃連清熱燥濕。
-
痰熱擾神證
- 主症:苔黃膩、口苦,心煩失眠。
- 治法:清熱化痰、降火安神。
- 方藥:導痰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膽南星等)或小胃丹攻逐痰積;若兼胃脘灼痛,可用滾痰丸瀉火逐痰。
典籍佐證
- 《症因脈治》強調「胃不和則臥不安」與痰飲密切相關,提出「化痰導滯」為治療大法。
- 《醫學心悟》指出:「痰飲停聚,令陰陽不得交通,故不寐。」補充了痰阻氣機、陰陽不交的病機層次。
此證型展現中醫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的理論特色,臨床需辨明痰濕與熱邪之偏盛,靈活運用化痰、消導、清熱等法,以恢復中焦升降之職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