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胃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胃洩,又稱胃瀉,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難經·五十七難》。此病症以「大便完穀不化」為主要臨床表現,屬中醫「泄瀉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胃洩之成因,多與風邪犯胃或脾胃虛弱相關。
- 風邪乘胃:風為陽邪,其性輕揚開泄,易襲陽位。風邪犯胃,則胃氣失和,受納腐熟功能失常,水穀不化,下趨腸道而泄瀉。《儒門事親》指出:「胃洩者,飲食不化,完穀出,色黃。風乘胃也。」
- 脾胃虛寒:脾胃陽氣不足,運化無力,致水穀不化,完穀隨大便排出。此類患者多伴畏寒、肢冷等虛寒之象。
- 腸胃積滯:宿食停滯,腑氣不通,濁陰不降,反迫腸道而為泄瀉。《素問玄機氣宜保命集》提及此類證型可用通下法,如承氣湯類方劑以盪滌積滯。
臨床表現
胃洩之典型症狀為大便中含有未消化食物殘渣(完穀不化),糞色偏黃,質地溏薄。此外,患者或兼見:
- 脘腹脹滿
- 食少納呆
- 噯氣泛酸
- 風邪外襲者,或伴輕度惡風、脈浮
治療方藥
中醫治療胃洩,需辨證施治,分型論治:
- 風邪犯胃:宜辛劑疏風和胃,如《儒門事親》所載,可選用藿香、防風、白芷等藥,佐以健脾消導之品。
- 脾胃虛寒:當溫中健脾,方如理中湯、附子理中丸,或《宣明論方》之豆蔻散,以溫煖中焦,恢復運化。
- 腸胃積滯:治宜通腑導滯,如大承氣湯或枳實導滯丸,滌除宿積以復腸腑通降之職。
文獻記載
- 《難經》明確提出胃洩為「飧泄」之一類。
- 《儒門事親》強調風邪致病,主張辛散調中。
- 《宣明論方》補充虛寒證治,以豆蔻散溫中止瀉。
- 《素問玄機氣宜保命集》則從實滯論治,提倡「通因通用」之法。
相關概念
胃洩與脾泄、腎泄等均屬中醫泄瀉分類,然病位側重不同:胃洩責之於胃失腐熟,脾泄因脾運不健,腎泄則為命門火衰,臨床須細辨其異。
(以上內容結合古籍論述與中醫理論,闡釋胃洩之定義、機理及治法,未涉現代醫學建議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