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臥不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臥不安

臥不安,為中醫證名,指睡眠品質不佳或難以平臥之症。此證可從兩個角度進行理解:

  1. 睡眠不安之症

    • 指患者雖能入睡,但睡眠淺易醒,或多夢紛擾,難以獲得充分休息。
    • 《醫學心悟·卷二》載:「經云:胃不和則臥不安。」意指脾胃功能失調,如胃氣不降、食滯內停,可擾亂心神,導致睡眠不穩。此類情況常見於飲食不節、消化不良者,胃脘脹滿、噯氣頻作時,更易影響睡眠。
    • 中醫認為,「胃不和」之所以影響睡眠,與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有關。脾胃功能受損,則氣血不足,心失所養;或痰濕、食積內阻,化熱上擾心神,均可導致臥不安。
  2. 不能平臥之症

    • 指因身體不適而無法平躺,甚至呼吸不暢、輾轉反側。
    • 《素問·逆調論》云:「不得臥而息有音者,是陽明之逆也。」此處「不得臥」與「臥不安」概念相近,指因陽明胃經氣逆,導致胸悶、氣促,迫使患者須坐起或改變姿勢。可見於胃氣上逆、肺氣壅滯等證。
    • 此類情況多與臟腑氣機逆亂相關,如肺氣不降導致喘息不得臥,或肝氣橫逆犯胃,引發噯氣、嘔逆而影響平臥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胃失和

    • 飲食不節、過食生冷或肥甘厚味,損傷脾胃,運化失常,形成食滯或痰濕,郁而化熱,上擾心神。
    • 臨床表現:脘腹脹滿、嗳腐吞酸、舌苔厚膩、夜寐不寧。
  2. 肝氣犯胃

    • 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胃失和降,導致胸脅脹悶、煩躁易怒,臥則氣逆更甚。
  3. 心肺氣逆

    • 心肺功能失調,如痰熱擾心或心火亢盛,可致心悸怔忡、臥不安穩;肺氣壅滯則喘息不得平臥。

相關現代疾病

此證可見於胃腸神經官能症、慢性胃炎、胃潰瘍、十二指腸潰瘍等消化系統疾病併發的失眠,亦可見於心肺功能異常(如慢性阻塞性肺病、心功能不全)導致的體位性呼吸困難。

延伸辨析

  • 與「不寐」之異同
    「臥不安」側重描述睡眠中的不適感或姿勢受限,而「不寐」泛指入睡困難或徹夜難眠。部分情況下兩者重合,如胃不和所致失眠,既可稱「臥不安」,亦屬「不寐」範疇。
  • 與「喘不得臥」之區別
    「喘不得臥」專指因氣喘劇烈無法平躺,常見於哮病、肺脹等疾;「臥不安」涵蓋範圍更廣,包括非呼吸因素所致之臥位不適。

此證需結合全身症狀及脈象、舌象綜合辨證,以確定病位在胃、肝、心、肺等不同臟腑,並依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