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臥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臥產

定義
臥產為中醫產科學名詞,指產婦在分娩時採取臥位的一種生產體位。此概念最早見於隋代巢元方所著之《諸病源候論》,書中提及臥產需保持身體平穩,背部貼合床席,避免姿勢蜷曲,以確保胎兒能順應產道自然娩出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氣血運行與體位關係
    中醫認為,分娩過程需依賴氣血暢通,尤其強調「氣順則產順」。臥位能使產婦身體安穩,減少氣機耗散,同時避免因站立或蹲坐導致氣血上逆或下陷,影響產程進展。
  2. 經脈與骨盆調和
    平臥時,足三陰經(脾、肝、腎經)及任督二脈相對鬆弛,有助調節骨盆氣血分布,使胞宮(子宮)受力均勻。巢元方強調「背平著席」可避免脊柱過度彎曲,維持骨盆結構穩定,使胎兒頭部順利下降。
  3. 形神安定
    臥產體位符合中醫「形神相守」原則。產婦情緒緊張易致肝氣鬱滯,而平臥姿勢能緩解心神躁動,減少因焦慮引發的氣滯血瘀,間接促進產程順暢。

古籍記載與應用

  • 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三記載:「臥產者,亦待臥定,背平著席,體不倦曲,則兒不失其道。」此段指出臥產需注意姿勢端正,避免身體蜷縮,否則可能阻塞產道,妨礙胎兒轉動。
  • 《婦人良方》亦提及臥產為古人常用體位,尤其適合氣血偏虛或產力不足者,因臥位較能保存體力,配合醫者指引調息用力。

與其他分娩體位之區別
相較於坐產、跪產或立產,臥產的優勢在於:

  • 便於醫者觀察產程並施行輔助手法(如按揉合谷、三陰交等穴位)。
  • 符合「靜以養氣」原則,適合初產或體質虛弱者。然中醫亦強調需依產婦體質及胎息狀況調整體位,非拘泥於單一形式。

文化與醫學背景
臥產在傳統中醫體系中,與「順應自然」思想緊密相連。古代產房常設矮榻或地蓆,產婦屈膝仰臥,助產者從旁扶持,此形式兼顧生理需求與文化習俗,反映中醫「以人為本」的臨床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