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臥虎撲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臥虎撲食

臥虎撲食為傳統導引功法之一,源自中醫養生與武術練習,常見於《易筋經》等典籍記載。其動作模擬猛虎撲食之勢,透過特定姿勢與呼吸調節,以疏通經絡、強健筋骨、調和氣血,兼具強身與療疾之效。

動作要領

  1. 姿勢:取弓箭步,一腿屈膝前弓成「前跪」狀,另一腿向後伸直,足尖蹬地。上身向前下俯,雙手十指張開撐地,與肩同寬,指尖朝前。
  2. 身形:腰背需保持平直,頭頸昂起,目視前方,胸廓向前微探,形成「虎撲」之勢。動作中強調膀背與十指用力,以鍛煉肢端末梢的氣血運行。
  3. 呼吸:鼻息調勻,自然綿長,配合動作蓄發,以助氣機升降。

中醫理論基礎
此式結合「形、氣、意」三者,符合中醫「動以養形,靜以養神」原則:

  • 經絡刺激:透過十指拄地,刺激手三陰三陽經,尤以手太陰肺經、手陽明大腸經為主,促進氣血循行;前撲姿勢可拉伸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,助陽氣升發。
  • 臟腑調和:胸腹前探能舒展任脈,調理中焦脾胃;昂頭伸脊可宣通肺氣,改善呼吸功能。
  • 筋骨鍛煉:弓箭步搭配俯身,強化下肢筋肉與膝關節,符合「肝主筋」「腎主骨」之說,間接滋養肝腎。

應用與功效
傳統中醫視此功法為「導氣令和,引體令柔」之實踐,長期練習有助:

  • 改善肩背僵緊、腰膝無力等「筋傷」問題。
  • 調節氣機鬱滯,緩解胸悶、久坐氣血不暢。
  • 增強肢體協調與核心肌群,契合「治未病」思想。

附註
臥虎撲食屬「動功」,需配合靜功與其他導引術式(如八段錦、五禽戲)以達陰陽平衡。其名雖帶武術色彩,然核心仍在於中醫養生之「通則不痛」理念,透過外動引動內氣,維繫人體陰陽氣血之和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