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臥蓐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臥蓐

釋義
「臥蓐」為中醫產科名詞,指婦女臨近分娩,需臥床待產之狀態,語出宋代醫籍《衛生家寶產科備要》。「蓐」本指產婦所用草墊,引申為產床或產期,「臥蓐」即強調產婦於臨產時需靜臥調息,以蓄力待娩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氣血調和:中醫認為分娩需倚賴氣血充沛、胞脈通暢。產前臥床可避免氣血耗散,使營衛之氣歸於胞宮,助胎兒順勢而下。
  2. 陽動陰靜: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靜則神藏,躁則消亡」,產婦靜臥可安神定志,緩解「驚恐傷腎」所致之氣亂,降低難產風險。
  3. 經脈濡養:足三陰經(肝、脾、腎)皆聚於小腹,臥蓐時經氣易於匯聚胞宮,濡養胎元,助產道鬆柔。

臨床關聯
臥蓐之期與「試胎」(妊娠後期偶發宮縮)、「弄胎」(臨產前不規則陣痛)需區分。宋代《婦人良方》載:「妊娠欲產時,當安神定慮,仰臥遲久。」強調臥姿可助胎位轉正,與現代醫學「左側臥改善胎盤灌注」之理相通。

古籍佐證
《衛生家寶產科備要》將臥蓐列為臨產「七候」之一,後世醫家如清代《胎產心法》進一步闡述:「產母當高枕仰臥,使兒身端正。」反映古人對產位與體位的重視。

與其他名詞之辨
「臥蓐」有別於「坐蓐」(產後調養),前者屬產程前兆,後者屬產後將息。然二者皆體現中醫「順應天道,以靜制動」的產育觀,貫徹《千金要方》「慎護風寒,緩待時至」之旨。

延伸脈絡
此概念亦見於「蓐勞」(產後虛損),提示臥蓐不當可能耗傷氣血。然本文專述其產前義理,餘不贅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