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臥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臥胎
臥胎為中醫婦科病名,指胎兒於母腹中發育遲滯、生長緩慢之證,又稱「胎不長」或「蔭胎」。此病名最早見於《濟陰要略》,其載:「按蔭胎者,由於妊母體質素怯,胎失其養,蔭而不長,一名臥胎。」意指孕母氣血虛弱,無力滋養胎元,致使胎氣不充,生長受阻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臥胎之形成,主要與母體氣血虧虛、脾腎不足相關:
- 氣血兩虛:孕母素體氣血不足,或孕期調攝失當,氣血生化乏源,無法濡養胎元,致使胎失所養,生長遲緩。
- 脾腎虧虛:脾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谷精微;腎為先天之本,主生殖發育。若脾腎陽虛,水穀不化,精血衰少,則胎失溫煦與滋養,故而發育停滯。
- 衝任失調:衝脈為血海,任脈主胞胎。若衝任氣血虛弱,或寒客胞宮,血行不暢,均可能導致胎萎不長。
臨床表現
臥胎之孕婦,常見腹形明顯小於妊娠月份,胎動微弱,伴面色萎黃、神疲乏力、食欲不振、舌淡脈細等氣血虛弱之象。若因腎陽不足者,或兼腰膝酸冷、畏寒肢涼;若脾虛甚者,則見脘腹脹滿、大便溏薄。
辨證要點
- 氣血虛弱型:胎兒生長遲緩,母體消瘦,唇甲淡白,舌淡苔薄,脈細弱無力。
- 脾腎陽虛型:腹冷腰酸,畏寒喜暖,食欲不佳,舌淡胖有齒痕,脈沉遲。
治療原則
以「補益氣血、健脾益腎」為主,需根據證型選方用藥:
- 氣血虛弱:治宜益氣養血,方選《胎產心法》之「八珍湯」加減,酌加黃芪、阿膠等以助生血養胎。
- 脾腎陽虛:治宜溫補脾腎,方用「壽胎丸」合「四君子湯」,佐以巴戟天、杜仲等溫腎暖宮之品。
臥胎一證,強調孕母體質與胎兒發育之關聯,需早期調治,以助胎元得充,恢復正常生長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