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臥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臥針

定義與源流

臥針乃中醫針灸術語,具有兩大主要涵義於古籍中:

其一指針刺手法,即橫臥針體沿皮刺入之法。《難經·七十一難》明確記載:「針陽者,臥針而刺之。」此技法主要應用於淺刺陽分部位,與「立針」相對而立。明代楊繼洲於《針灸大成》中進一步闡釋:「臥針者,以針橫臥,順經而刺,不傷營衛。」

其二指留針狀態,即針刺入穴位後留置於體內之過程。《針灸大全·梓歧風谷飛經走氣撮要金針賦》云:「進氣之訣,……刺九分,行九補,臥針五七吸。」此處「臥針」即描述針體靜置於經穴中之狀態。

技術特點

橫臥進針法

臥針作為進針手法,其技術特點包含:

  1. 角度控制:針體與皮膚表面呈15度以下夾角,近乎平行於體表。金代何若愚於《流注指微論》言:「平臥其針,順經而往,氣乃隨之。」
  2. 進針方向:通常沿經脈循行方向刺入,明代汪機《針灸問對》稱:「隨經者,臥針而行,使氣順達。」
  3. 層次掌握:主要作用於陽分(皮部與淺筋膜層),《素問·刺要論》所謂:「刺陽者,淺而疾之。」

留針狀態

作為留針描述時,臥針具有以下特徵:

  1. 時間計算:古人以呼吸頻率計時,如「五七吸」約當現代2-3分鐘。《針灸聚英》記載:「一呼一吸為一息,臥針候氣依息數。」
  2. 氣機調節:針體靜置期間實現補瀉作用,《金針賦》所謂「行九補」即在此狀態下完成。
  3. 深淺配合:常配合特定刺入深度,《針灸集成》提到:「深刺而臥針,能引陽入陰。」

臨床應用

臥針手法特別適用於以下情況:

  1. 頭面部治療:因頭皮淺薄,臥針法可避免深刺傷及骨膜。元代滑壽《十四經發揮》指出:「頭為諸陽之會,臥針以應天陽之氣。」
  2. 氣虛患者:清代《醫宗金鑒》記載:「元氣虛者,當臥其針,徐徐養之。」
  3. 小兒針刺:小兒皮膚嬌嫩,臥針法刺激輕微,明代《針灸秘傳》云:「小兒刺法,宜臥宜淺。」

理論基礎

臥針法之理論依據主要源於:

  1. 經絡理論:《靈樞·經脈》言:「陽經多浮於表」,臥針正合陽經特性。
  2. 氣血學說:明代張景岳認為:「臥針法能調衛不傷營,適合氣弱血虛之體。」
  3. 補瀉原理:橫臥進針屬「隨而濟之」的補法,《難經·七十六難》相關論述可為佐證。

歷代醫家對臥針各有發揮,然其核心仍在於調和陰陽、通達經氣,展現中醫針灸手法之精妙與辨證施治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