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巫烽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巫烽(字伯榮),近代著名中醫家,四川新繁縣人。因自身病痛而潛心鑽研醫學,對《黃帝內經》、《傷寒論》等中醫經典有深厚造詣,臨床療效顯著,醫名遠播。

巫氏治學嚴謹,尤精於傷寒之學。在《傷寒論廣訓》一書中,他系統闡釋了六經辨證體系,並結合臨床經驗對張仲景原文進行補充與發揮。其論述重視「氣化」理論,強調三陰三陽開闔樞機與六經傳變關係,對後世傷寒學派發展影響深遠。

巫烽亦為早期中西醫匯通代表人物之一。所著《中西醫略》嘗試以中醫理論為體,西醫解剖生理為用,如將「營衛氣血」與血液循環相參,或運用臓象學說解釋神經功能,體現其「衷中參西」之思想。雖受時代限制,然開創性地提出「臟腑實質與氣化並重」的觀點,對中醫現代化進程具有啟發意義。

其學術特色主要體現於三方面:

  1. 經方活用:擅長以傷寒方劑化裁治療雜病,尤重桂枝湯類方與柴胡劑的臨床加減,強調「方証相應」而反對刻板套用。
  2. 脈診精微:發展「三部九候」脈法,主張寸關尺分候臟腑需結合浮中沉以察氣機升降,此說見於其門人洪家棟整理的《伯榮脈訣》。
  3. 重調氣機:治療外感病強調「開鬱透邪」,內傷雜病則注重「升降斡旋」,常用輕靈藥品如桔梗、杏仁調暢肺氣以治全身氣滯。

巫烽門人洪家棟承其衣缽,將師說整理為《新繁巫氏醫案》,其中記載大量運用梔子豉湯治療熱鬱胸膈、或以真武湯加減療水氣病等典型案例,可見其辨證精確、用藥靈活的學術風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