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感不得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外感不得臥

外感不得臥乃中醫病證名,指因感受外邪導致夜間難以入睡或睡眠不寧之病症。此證首見於《症因脈治》卷三,其病機主要與外邪侵襲、氣血失和、陰陽失衡相關,臨床表現多伴隨外感症狀。

病機與分類

外感不得臥之機理,蓋因六淫外邪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侵犯人體,擾亂營衛之氣運行,致使陽不入陰、神不安舍。《症因脈治》明確指出:「不得臥之症,諸經皆有,主熱者多」,說明此證多與熱邪擾動相關,然其病理變化依病位深淺、性質不同而異,主要可分以下諸類:

表熱不得臥

多因風熱或溫熱之邪初犯肌表,衛氣與邪相爭,陽氣浮越於外所致。症見發熱微惡風寒、頭痛口渴、煩躁難寐、舌邊尖紅、脈浮數。此為邪在肺衛,上擾心神之候。

里熱不得臥

乃熱邪深入臟腑,多見於陽明經證或氣分熱盛。症見高熱不惡寒、大汗口渴、煩躁譫語、輾轉難眠、舌紅苔黃、脈洪大。此為熱擾心神,陰津耗傷之象。

半表半里熱不得臥

屬少陽病範疇,邪留少陽,樞機不利。症見往來寒熱、胸脅苦滿、心煩喜嘔、夜臥不安、口苦咽乾、脈弦。此因邪鬱少陽,膽火內擾所致。

血熱不得臥

熱邪深入血分,多由溫病傳變或外感化熱入裡。症見身熱夜甚、煩躁譫語、斑疹隱現、舌絳少苔、脈細數。此為熱灼營陰,心神被擾之重症。

氣熱不得臥

屬氣分熱盛,多見於肺胃熱熾。症見高熱汗出、咳嗽氣粗、胸悶煩躁、夜不能寐、舌紅苔黃、脈滑數。此為熱壅氣機,上擾清竅之證。

余熱不得臥

見於外感熱病後期,邪熱未盡而陰液已傷。症見低熱不退、虛煩不眠、口乾咽燥、舌紅少津、脈細數。此屬熱病後期,陰虛內熱之候。

虛煩不得臥

多因汗吐下太過,或熱病後氣陰兩傷。症見心中懊憹、虛煩不眠、手足心熱、舌紅少苔、脈虛數。此乃陰陽失調,虛熱內擾之證。

辨證要點

此證辨證首當明辨病位(表、里、半表半里)與病性(寒、熱、虛、實),並需注意以下要點:

  • 辨熱勢:壯熱多為氣分熱盛;低熱不退多為余熱未清或陰虛發熱
  • 察舌脈:舌紅苔黃屬實熱;舌絳少苔為熱入營血;脈數有力為實熱;脈細數為陰虛
  • 審兼症:有無口渴、汗出、譫語等伴隨症狀

治療原則

治療外感不得臥,當遵「治病求本」之則,以祛除外邪為主,兼顧安神定志。具體治法包括:

  • 表熱者:辛涼解表,方如銀翹散
  • 里熱者:清熱瀉火,方如白虎湯
  • 半表半里熱者:和解少陽,方如小柴胡湯
  • 血熱者:清營涼血,方如清營湯
  • 氣熱者:清熱宣肺,方如麻杏石甘湯
  • 余熱者:清熱生津,方如竹葉石膏湯
  • 虛煩者:滋陰清熱,方如黃連阿膠湯

外感不得臥之辨治,體現中醫「整體觀念」與「辨證論治」之精髓,須結合四診合參,方能準確施治。歷代醫家對此證論述詳備,除《症因脈治》外,《傷寒論》中關於「煩躁」、「不得眠」之條文,亦為臨床重要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