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更溏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五更溏瀉

病證名,又稱五更洩腎洩,屬中醫泄瀉範疇,特指於黎明時分(五更前後)發作的腹瀉,瀉下物多呈溏薄或清稀,常伴腸鳴、腹冷痛,瀉後即舒。此症與腎陽不足、命門火衰關係密切,亦可能涉及脾虛、肝鬱或濕濁內停等病機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命門火衰,腎陽虛弱
    中醫認為,五更為陰氣極盛、陽氣初生之際,若腎陽虧虛,無法溫煦脾土,則水穀不化,降濁失常,導致晨瀉。《醫方集解》提到:「腎中陽虛,則命門火衰,陰寒獨盛,故於子丑五更之後,陽氣未復,陰氣盛極之時,即令人洞泄不止。」
  2. 脾虛濕盛
    長期飲食不節或勞倦傷脾,致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下注大腸而泄瀉。此類患者多伴面色萎黃、食少乏力。
  3. 肝鬱乘脾
    情志失調,肝氣鬱結,橫逆犯脾,導致脾失運化,可見腹瀉與情緒波動相關,兼有胸脅脹悶。
  4. 寒濕或食積
    過食生冷或久居寒濕之地,寒邪內侵,凝滯腸胃;或飲食積滯,阻滯中焦,均可引發五更腹瀉。

辨證分型與治法

  1. 腎陽虛衰證

    • 主症:黎明腹瀉,完穀不化,腹部冷痛,腰膝酸冷,畏寒肢涼,舌淡苔白,脈沉細。
    • 治法:溫補腎陽,固澀止瀉。
    • 方藥四神丸(補骨脂、肉豆蔻、吳茱萸、五味子)為主方,可加附子、肉桂增強溫陽之效。
  2. 脾虛濕困證

    • 主症:大便溏薄,脘悶食少,神疲倦怠,舌淡胖有齒痕。
    • 治法:健脾益氣,化濕止瀉。
    • 方藥參苓白朮散加減,或合用香砂六君子湯
  3. 肝鬱脾虛證

    • 主症:腹瀉隨情緒波動,腸鳴矢氣,噯氣頻作。
    • 治法:疏肝健脾,調和中焦。
    • 方藥痛瀉要方(白朮、白芍、防風、陳皮)。
  4. 寒積或食滯證

    • 主症:瀉下夾未消化食物,脘腹脹滿,噯腐吞酸。
    • 治法:溫中散寒或消食導滯。
    • 方藥:寒積用理中湯;食積用香砂枳朮丸;若因酒積,可選葛花解酲湯

古籍文獻參考

  • 《張氏醫通》指出:「五更瀉,是腎虛失其閉藏之職也。」強調腎氣不固為本。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提及:「腎為胃關,開竅於二陰,二便之開閉皆腎臟所主。」解釋腎陽與二便排泄的生理聯繫。

五更溏瀉的治療需辨明虛實寒熱,重視腎脾二臟,臨床尤以溫腎固澀為常用法則,然須結合整體調理,方能奏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