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五瀉」詳解

五瀉之源流

五瀉乃中醫理論中五種不同類型泄瀉之總稱,最早記載見於《難經·五十七難》:「泄凡有五,其名不同。有胃泄,有脾泄,有大腸泄,有小腸泄,有大瘕泄。」此為漢代醫學對泄瀉病證的重要分類,彰顯中醫辨證論治之精微。

至金元時期,《宣明論方》卷十另提出不同分類:「五泄有溏泄、鶩泄、飧泄、濡泄、滑泄。」此二種分類並存於後世醫籍,各有所本,臨證當參互考之。

《難經》五泄詳解

胃泄

胃泄者,由胃氣虛弱,中焦失運所致。其證瀉下黃糜穢臭,伴有胃脘痞滿,噯腐吞酸,食後脹甚。《症因脈治》云:「胃泄者,飲食不化,色黃。」治法當健脾和胃,方如香砂六君子湯加減。

脾泄

脾泄因脾虛濕盛,運化失常而成。臨床表現為泄下稀溏,時輕時重,食後即瀉,腹中隱痛,面色痿黃。《醫學入門》言:「脾泄者,腹脹嘔逆,溏泄。」治宜健脾益氣,參苓白朮散主之。

大腸泄

大腸泄者,大腸傳導失職也。《難經》描述為「食已窘迫,大便色白,腸鳴切痛」。此證多因寒邪客於大腸,或大腸陽氣不足,治當溫中散寒,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加減可選。

小腸泄

小腸泄主證為「溲而便膿血,少腹痛」,乃小腸受邪,泌別清濁失司,熱毒下迫所致。《醫宗必讀》云:「小腸泄者,血水雜下。」臨證可選白頭翁湯或葛根芩連湯清熱化濕止利。

大瘕泄

大瘕泄即今之所謂痢疾,「裡急後重,數至圊而不能便,莖中痛」。《黃帝內經》稱之為「腸澼」,病位在大腸末段,濕熱搏結氣血,治宜調氣活血、清熱化濕,芍藥湯為代表方劑。

《宣明論方》五泄闡釋

溏泄

溏泄特徵為大便稀溏不成形,時作時止。《素問》云:「溏泄者,腸鳴而泄注。」此證多因脾虛濕困,或肝氣犯脾所致。常用方如痛瀉要方、柴苓湯等。

鶩泄

鶩泄之狀如鴨溏,大便清冷,完全不化。《金匱翼》曰:「鶩泄者,水穀不化而色青。」此為腎陽不足,命門火衰,不能溫煦脾土。四神丸合附子理中丸為對證之劑。

飧泄

飧泄者,完穀不化,大便水穀夾雜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春傷於風,夏生飧泄。」緣肝氣乘脾,或脾胃氣虛,升清無權。補中益氣湯合理中丸可治之。

濡泄

濡泄指泄下物稀薄如水,亦稱「水泄」。《醫宗金鑑》謂:「濡泄者,瀉下多水。」此因濕勝困脾,或感受暑濕邪氣所致。胃苓湯、五苓散為常用之方。

滑泄

滑泄為久瀉不禁,甚則脫肛不收。《景岳全書》言:「滑泄者,久下不能禁固。」此屬脾腎兩虛,下元不固之證。真人養臟湯或固腸止瀉丸可治此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