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五郁(五種郁證)
五郁為中醫學中對五種氣機鬱滯證候的總稱,源於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所載:「木郁達之,火郁發之,土郁奪之,金郁洩之,水郁折之。」此理論以五行學說為框架,闡述自然界五行氣化失調對人體氣機的影響,並提出相應的調治理則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於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進一步闡釋,認為五郁乃五行氣運乖和所致,需依其特性分別施治。
五郁分類與病機
-
木郁(肝郁)
- 病機: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。情志抑鬱或外邪侵襲,導致肝氣鬱結,氣機不暢。
- 表現:脅肋脹痛、善太息、情緒波動,甚則梅核氣、月經不調。
- 治法:「達之」——疏肝解鬱,如柴胡疏肝散、逍遙散。
-
火郁(心郁/熱郁)
- 病機:火熱內伏,氣機遏阻,多因情志化火或外感熱邪鬱閉。
- 表現:煩躁、口瘡、皮膚癤腫、小便赤澀。
- 治法:「發之」——透熱外達,如升陽散火湯、涼膈散。
-
土郁(脾郁/濕郁)
- 病機:脾主運化,濕邪困脾或飲食積滯,致中焦氣機壅塞。
- 表現:脘腹脹滿、食少納呆、大便黏滯。
- 治法:「奪之」——攻逐濕滯,如平胃散、保和丸。
-
金郁(肺郁/氣郁)
- 病機:肺主宣降,外邪閉肺或痰濁內阻,使肺失肅降。
- 表現:咳嗽氣逆、胸悶、喘息。
- 治法:「洩之」——宣肺降氣,如杏蘇散、葶藶大棗瀉肺湯。
-
水郁(腎郁/寒郁)
- 病機:腎陽不足或寒水內停,氣化失司,水濕泛濫。
- 表現:水腫、肢冷、小便不利。
- 治法:「折之」——溫陽利水,如真武湯、五苓散。
五郁的整體聯繫
五郁雖分屬五臟,然五行相生相剋,臨床常見相互影響。例如:
- 木郁剋土:肝氣犯胃,引發脘痛嘔逆。
- 土不生金:脾虛濕盛,痰濕阻肺而咳喘。
《內經》治則不僅針對單一郁證,更強調調節整體氣機,如「達木」可助「洩金」,「發火」可助「折水」,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辨證論治」的核心思想。
古今應用
歷代醫家據五郁理論發展諸多治法:
- 朱丹溪提出「六郁」(氣、血、痰、火、濕、食),擴充郁證範疇。
- 溫病學派將「火郁發之」應用於熱病初期,強調透邪外解。
此理論至今仍指導臨床,如治療情志病、代謝性疾病等,展現中醫對氣機調控的深邃見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