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臟郁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五臟鬱證

五臟鬱證是指臟腑本氣鬱結所致的病證,出自明代李中梓《證治匯補·五臟鬱證》。此證乃因情志失調、氣機不暢,導致五臟氣血運行受阻而形成。

心鬱

心鬱主症見昏昧健忘,伴心悸怔忡、失眠多夢。心主神明,情志抑鬱則心氣不舒,神明失養。《靈樞·本神》云:「所以任物者謂之心」,心鬱則任物功能受損。其病機多為心氣鬱結、痰迷心竅,或心火亢盛、擾亂神明。臨床可見舌質偏紅、舌尖尤甚,脈象多弦數。

肝鬱

肝鬱證見脅脹噯氣,兼有煩躁易怒、口苦咽乾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曰:「怒傷肝」,情志不遂最易導致肝失疏泄。肝氣鬱結可化火生風,上擾清竅,下克脾胃。其脈象多弦,舌苔薄白或微黃。肝鬱日久可致氣滯血瘀,形成癥瘕積聚。

脾鬱

脾鬱表現為中滿不食,伴有脘腹脹悶、大便不調。《難經·四十二難》言:「脾主裹血」,脾氣鬱結則運化失職,濕濁內停。脾鬱多由思慮過度或肝氣乘脾所致,症見舌體胖大、邊有齒痕,苔白膩,脈濡緩。脾鬱濕困可進一步化熱,形成濕熱鬱遏之證。

肺鬱

肺鬱主要症狀為乾咳無痰,或有胸悶氣短。《靈樞·九針論》云:「肺者,五臟六腑之蓋也」,肺氣鬱閉則宣降失常。此證多因悲憂過度,或外邪束縛所致。肺鬱者舌苔薄白,脈浮弦。久鬱可化燥傷陰,導致肺陰虧虛。

腎鬱

腎鬱見腰脹淋濁,不能久立,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曰:「腰者腎之府」,腎氣鬱滯則腰府失養。腎主水液,鬱則氣化不利,可見小便淋瀝不暢。其脈多沉細,舌淡苔白。腎鬱常與肝鬱並見,形成肝腎鬱滯之候。

五臟鬱證雖分而述之,然臨床上常見多臟同病,尤以肝鬱犯脾、心腎不交等為常見。治療當以疏解氣機為要,結合各臟特性用藥,如心鬱宜通陽開鬱,肝鬱當疏泄條達,脾鬱需健脾化濕,肺鬱應宣降肺氣,腎鬱則溫通下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