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鶩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鶩瀉,又稱鶩溏、鴨溏,為中醫病證名,最早記載於《宣明論方》卷十。此證屬洩瀉之一種,多因中焦陽虛,寒邪內盛,導致水穀不化,糞便異常。
病因病機
鶩瀉多因脾胃虛寒,或過食生冷,損傷脾陽,以致中焦運化失職。寒濕內停,水穀不別,故見大便澄徹清冷,狀如鴨糞。此外,腎陽不足,命門火衰,亦可致脾失溫煦,加重寒瀉之症。
臨床表現
主要特徵為大便溏薄,色淡黃或灰白,質地清稀,狀如鴨糞,氣味不顯,或伴有完穀不化。患者多伴有脘腹冷痛、畏寒肢冷、小便清長、舌淡苔白、脈沉遲等虛寒之象。
治療原則
以溫中散寒、健脾止瀉為主,常選用附子理中湯(《醫宗必讀·洩瀉》),方中附子溫補腎陽,乾薑暖脾散寒,人參、白朮、甘草健脾益氣。若兼腎陽不足,可合四神丸以溫腎固腸。
相關鑑別
鶩瀉與其他寒性洩瀉(如寒泄)類似,但更強調糞便狀如鴨溏之特徵,病機多偏中下焦虛寒。寒泄範圍較廣,可包含鶩瀉在內,臨床需細辨。
此證屬虛寒性洩瀉,治療當以溫補為先,不可妄用苦寒止瀉之品,以免更傷陽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