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胎呆,又稱「胎滯」,屬中醫婦科難產範疇之特殊證候。《保產萬全經》載其病機為胎兒因母體氣血虛弱,或胞宮狹隘,致臨產時轉位乏力,「端坐腹中」而不得順降。茲詳述其理法如下:


病名釋義

「呆」喻滯而不行之態,《醫宗金鑑》釋為「胎氣困頓,如痴如呆」。不同於胎死腹中,胎呆特徵在於胎元尚存生機,惟因氣機阻滯,暫時不得娩出。


病因病機

  1. 母體氣血雙虧
    孕母素體虛弱,或產時耗氣過甚,致「元氣不充,推送無力」(《婦科玉尺》)。氣虛則胎轉遲滯,血弱則胞脈失濡,猶如舟楫無水,難以運行。
  2. 腰曲阻礙
    胎兒原應「頭下足上」以順產道,若因母體腰椎過曲(如駝背或骨盆畸形),或胞宮形態異常,使胎體「腳曲腰阻」,形成「關津閉塞」之態,迫使胎兒反覆尋路而力竭。
  3. 胞宮寒凝
    《濟陰綱目》指出:「寒客胞門,血泣氣滯」,陰寒內盛可致宮縮無序,胎兒轉位受阻而現呆滯之象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望診:產母面色蒼白,唇甲淡黯,腹形或偏歪。
  • 切診:脈沉細無力,胎動微弱但持續。
  • 問診:產程延長,陣痛散漫不聚。

治法與調養

  1. 大補元氣
    首重人參、黃耆類甘溫益氣之品,《傅青主女科》強調:「氣足則胎自旋」,需峻補中氣以助推送。若兼血虛,佐當歸、川芎養血活血。
  2. 靜臥養神
    取仰臥位以寬展胞宮,「使腰膂鬆弛,則胎路自通」(《醫心方》)。忌躁動耗氣,配合米粥調胃,以資化源。
  3. 溫經助陽
    寒凝者予艾葉、肉桂溫宮,或艾灸至陰穴激發胎動。昔《千金要方》載「燻艾促胎旋」之法,取其辛溫走竄之力。

古代醫案佐證

《女科經綸》錄一案例:產婦三日不產,診為「胎呆」,投以獨參湯加童便,半日後胎動如常而娩。此證元氣暴脫,非參不能舉胎,佐童便降濁而不傷正,深合「欲降先升」之旨。

此症雖罕見,然於中典籍中脈絡明晰,體現中醫「氣血為本」、「動靜相召」之核心理論。後世結合現代影像之術,更可精確辨識胎位與母體結構關係,然調治大法仍不離古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