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前氣急不得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胎前氣急不得臥
胎前氣急不得臥,屬中醫婦科病證之一,首見於《女科秘要》卷二。此證多因孕婦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,復感風寒邪氣,內傷脾胃肺經,致痰濕內蘊,氣機不暢,痰氣交阻,上迫於肺,遂發氣促喘急,臥榻難安。
病因病機
- 飲食失宜:孕婦恣食生冷,損傷脾胃陽氣,運化失職,水濕停聚成痰,痰濁上犯於肺,阻滯氣機。
- 外感風寒:風寒之邪襲表,內舍於肺,肺氣失宣,痰氣互結,加重氣道壅塞。
- 氣血失調:妊娠期間,血聚養胎,氣血運行易滯,若情志不遂或臟腑虛弱,氣機升降失常,亦可誘發此證。
臨床表現
孕婦多見呼吸急促,胸悶氣逆,夜臥尤甚,甚則難以平臥,或兼咳嗽痰多,痰色白黏,舌苔白膩,脈滑或弦滑。
治法方藥
-
主方:紫蘇安胎散(《女科秘要》)
- 組成:紫蘇葉、陳皮、大腹皮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人參、甘草等。
- 功用:疏風散寒,理氣化痰,和胃安胎。
- 方義:紫蘇葉辛溫解表,寬中行氣;陳皮、大腹皮理氣化痰;當歸、川芎、白芍養血和血以固胎元;人參益氣扶正;甘草調和諸藥。
-
辨證加減
- 痰濕重:酌加半夏、茯苓以燥濕化痰。
- 風寒甚:加麻黃、杏仁以宣肺平喘。
- 氣滯明顯:增香附、枳殼以疏肝理氣。
中醫理論延伸
此證與肺、脾、肝三臟密切相關。肺主氣司呼吸,脾為生痰之源,肝主疏泄氣機。妊娠時,胎氣壅滯,易致三焦氣化不利,故治療除化痰平喘外,需兼顧調暢氣血、顧護胎元。古籍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載類似證候,強調「痰氣相激,胎息不安」,當以調氣化痰為要,佐以安胎之品,避免過用辛散耗氣之藥,恐傷胎氣。
此證反映中醫「病機與體質相關」之特色,臨床需詳辨寒熱虛實,方能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