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積洩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痰積洩瀉,亦稱「痰瀉」、「痰洩」,屬中醫泄瀉病證之一,其特徵為痰濕內阻、脾失健運所致。該病名首見於《症因脈治》卷三,載述其臨床表現為「或瀉或止,或多或少,或下白膠如蛋白,腹中漉漉有聲,或如雷鳴,或兩肋攻刺作痛」,形象描繪了痰濕積滯、氣機不暢的病理特徵。

病因病機

本證成因多與素體痰濕壅盛,或飲食不節、過食肥甘厚味,損傷脾胃有關。痰濕內生,困阻中焦,致使脾陽不升,清濁不分,水穀精微不能正常輸布,反與痰濕相混而下洩。痰濕流注腸道,則瀉下物黏膩如白膠;痰飲內停,氣機阻滯,故腹中漉漉有聲,甚或雷鳴;若痰濕阻於肝經,則可伴見兩脅攻刺痛,反映痰氣交阻、經絡不通之象。

辨證要點

  1. 主證特徵:泄瀉時作時止,便質黏滯,或夾白色膠凍狀物,此為痰濕下注之標誌。
  2. 兼證表現:腹部腸鳴如雷,或兩脅脹痛,乃痰濕阻滯氣機,肝脾失和所致。
  3. 舌脈特徵:舌苔多白滑或膩,脈象弦滑或沉滑,提示痰濕內停之候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當以「化痰除濕、健脾止瀉」為原則,兼顧疏利氣機。

  • 主方選用
    • 蒼附導痰湯(《葉天士醫案》):蒼朮、香附、陳皮、半夏、茯苓等,功擅燥濕化痰、理氣和中。
    • 二陳湯合平胃散: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厚朴、蒼朮等,適用於痰濕偏重兼脾胃濕困者。
  • 加減法
    • 若脅痛明顯,可加柴胡、枳殼以疏肝理氣;
    • 若腹瀉頻繁,加訶子、芡實以固腸止瀉;
    • 若痰濕化熱,舌黃膩者,可佐黃芩、滑石清利濕熱。

與相關病證鑑別

  • 痰瀉與濕瀉:二者均見瀉下黏滯,然濕瀉多因外感濕邪或內生濕濁,瀉下多呈水樣,少見白膠如痰之狀;痰瀉則以痰濕內結為核心,病位更深,常伴痰飲內停之候。
  • 痰洩與食積泄:食積泄多有噯腐吞酸、瀉下臭穢,與痰洩之瀉下白膠、腸鳴有聲有別。

此證雖以痰濕為標,然根本在脾虛失運,故治療時需標本兼顧,不可過用峻利之品,以免損傷正氣。歷代醫家如朱丹溪、李東垣等,亦強調「治痰先治氣,氣順則痰消」之理,臨證時當注重調暢氣機,輔以健脾滲濕,方可收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