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痰鬱

痰鬱為中醫「六鬱」證型之一,首載於《丹溪心法‧卷三》,屬氣機鬱滯與痰濁互結之病理狀態。其病機核心在於情志失調、肝失疏泄,導致津液輸布障礙而聚濕成痰,痰氣交阻於肺絡或三焦,形成「痰阻氣滯、氣滯痰凝」的惡性循環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情志因素:憂思惱怒最易傷肝,肝鬱則氣滯,木不疏土而脾失健運,水濕停聚成痰。
  2. 飲食失節:過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,濕濁內生,釀痰上貯於肺。
  3. 臟腑失和:肺失宣降則水津不布,腎陽不足則水濕不化,均為痰濁形成之基礎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痰阻氣逆:喘滿氣急,喉中痰鳴,咳痰黏稠難出
  • 經絡壅滯:胸脅脹痛,甚則掣痛牽引肩背
  • 脈舌特徵:脈多沉滑或弦滑,舌苔白膩或黃膩,舌體偏胖
  • 兼證變證:久鬱化火可見痰黃口苦;痰蒙清竅則頭暈目眩

分型論治

  1. 痰氣互結型

    • 主方:痰鬱湯(《萬病回春》)、半夏厚朴湯
    • 配伍:常加旋覆花、蘇子降氣化痰,香附、鬱金理氣開鬱
  2. 痰熱鬱肺型

    • 主方:滌痰湯黃芩滑石湯
    • 配伍:佐以瓜蔞仁、浙貝母清化熱痰,梔子、連翹清泄鬱火
  3. 痰瘀阻絡型

    • 主方:節齋化痰丸加減
    • 配伍:配合丹參、川芎活血通絡,海浮石、白芥子祛痰散結

經典方劑解析

  • 升發二陳湯:以二陳湯為基礎,加入柴胡、升麻升提氣機,適用於痰鬱兼中氣下陷者
  • 潤下丸:以半夏、南星燥痰,配杏仁、枳實潤降肺氣,體現「燥潤相濟」之妙
  • 越鞠丸:通治六鬱,痰鬱重者宜加膽南星、瓜蔞等祛痰之品

相關理論延伸

  • 與「梅核氣」鑑別:二者均有痰氣交阻病機,但痰鬱更偏重於痰濁實邪,而梅核氣以氣鬱為主。
  • 與「濕鬱」關聯:濕鬱久聚成痰則轉為痰鬱,故《證治匯補》強調「治痰先治氣,氣順則痰消」。
  • 臟腑定位:雖以肺脾為病變中心,但與肝之疏泄、腎之溫化密切相關,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特色。

此證發展若久鬱化火,可轉為「痰火擾神」;若痰阻血行,則易形成「痰瘀互結」,故早期疏解痰鬱對防止病勢深化具有關鍵意義。歷代醫家如朱丹溪、王綸等,皆於痰鬱證治有獨到闡發,為臨床辨治此類複雜病機奠定理論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