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郁心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痰郁心悸

病證名,屬心悸之一種。此證多因情志不調,或飲食失節,損及脾胃,致水穀不化精微,反聚為痰濁;痰濁內阻,上擾心神,使心氣不寧,故見心悸怔忡之象。吳澄於《不居集》中云:「停積痰涎,使人有惕惕不寧之狀,其則心跳欲厥,其脈滑大者是也。」明確指出痰濁內阻為發病之關鍵,脈象滑大則為痰濕內盛之徵。

病機分析
痰郁心悸之核心病機在於「痰濁壅遏,心神失養」。痰屬陰邪,其性黏滯,易阻氣機;若痰濁停聚胸中,上凌心竅,則擾亂心神,致心悸不寧。輕者偶覺心中惕惕,重者則心動劇烈,甚則欲厥,伴胸悶、氣短、頭暈、嘔惡痰涎等症。舌苔多白膩或黃膩,脈象滑或滑數,反映痰濕或痰熱內蘊之象。

證候分型與治法

  1. 痰濕擾心證

    • 主症:心悸胸悶,痰多泛惡,頭暈身重,舌苔白膩,脈滑。
    • 治法:滌痰化濕,寧心安神。
    • 方藥溫膽湯(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)加減。方中半夏、陳皮燥濕化痰,茯苓健脾滲濕,竹茹清化痰熱,枳實理氣化痰,甘草和中調藥。若兼氣虛,可加黨參、白朮以益氣健脾。
  2. 痰熱內擾證

    • 主症:心悸易驚,煩躁失眠,口苦痰黏,小便黃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化痰,安神定悸。
    • 方藥黃連溫膽湯(溫膽湯加黃連)或茯苓飲子(《醫學心悟》)化裁。黃連清心火,黃芩清上焦熱,佐以化痰寧神之品。
  3. 心虛痰火證

    • 主症:心悸健忘,痰多心煩,神疲乏力,舌淡紅苔薄黃,脈細滑。
    • 治法:補心健脾,化痰清火。
    • 方藥八物定志丸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,以人參、茯苓補益心脾,遠志、石菖蒲化痰開竅,麥冬清心除煩,酸棗仁養心安神。

臨床要點

  • 痰郁心悸與一般氣虛、血虛所致心悸不同,後者多見脈細弱或結代,而痰郁之證脈多滑實。
  • 調理時需注重「治痰先治脾」,以杜絕生痰之源,輔以疏肝理氣,防氣滯生痰。若久病及腎,腎陽虛不能化水,則需酌加溫腎化飲之品,如肉桂、附子等。

參見:心悸、痰飲、溫膽湯、八物定志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