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注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痰注發

痰注發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「無頭疽」之一類,好發於脊背部位。其特徵為局部腫脹,形似布袋,質地堅硬如石,表皮不紅不熱,屬陰疽範疇。此症記載見於《外科大成》卷二,原文謂:「痰注發,形如布袋,堅硬如石,不紅不熱……」與一般癰疽不同,痰注發多因痰濕流注、氣血凝滯所致,病程纏綿難癒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痰注發之成病,多與痰濕、氣滯、血瘀相關。痰濕為體內水液代謝失常所生,若兼氣機不暢,痰濕聚於經絡,日久化熱或與寒邪相搏,結於肌肉腠理之間,遂成痰核。脊背為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所過,陽氣不足或寒濕內侵時,痰濁易凝滯於此,形成堅硬腫塊。此外,情志鬱結、飲食不節或脾虛失運,亦可能加重痰濕蘊結,發為此症。

臨床表現
痰注發初期多無顯著紅熱疼痛,僅見局部腫脹,觸之堅硬,推之不移。隨病情發展,或伴隨隱痛、木脹感,若痰濕鬱久化熱,可能轉為陽證,出現紅腫熱痛;若寒痰凝滯,則病程延長,潰後膿水稀薄,難以收口。

辨證要點

  1. 痰濕凝結證:腫塊堅硬,皮色如常,舌苔白膩,脈滑。
  2. 氣滯血瘀證:腫塊固定,按之疼痛,舌質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  3. 寒痰阻絡證:患處冰冷,疼痛遇寒加重,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

治療原則
以化痰散結、行氣活血為主,佐以溫通或清熱之法,依證型調治。

  • 內治:可選用二陳湯合陽和湯加減(寒痰)、海藻玉壺湯(痰瘀互結),或配合蟲類藥如全蝎、僵蠶以通絡散結。
  • 外治:初期可敷貼陰疽膏藥如回陽玉龍膏;若成膿未潰,宜切開引流;潰後則需祛腐生肌,外用丹藥換藥。

相關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要訣》提及:「痰濕流注,或因七情所傷,或因飲食失節,致氣血失和,痰凝經絡。」進一步闡述痰注發與臟腑功能失調之關聯,強調調理氣血與脾胃運化之重要性。此症與「流痰」「瘰癧」等痰濕為患之病機相通,然病位與表現各異,臨床需細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