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注腰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痰注腰痛
病證名,指因痰濕滯留腰部所引發之腰痛,亦稱「淡濕腰痛」。此證多因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凝結成痰,流注於腰部經絡所致。《症因脈治·內傷腰痛》載:「脾濕不運,水飲凝結,則為痰注腰痛。」
臨床表現:
- 腰部沉重滯澀,痛感延及背脊,或局部有一塊冷痛之處。
- 遇寒則痛勢加劇,得溫熱則稍緩。
- 部分患者腰部微腫,按之濡軟不痛,皮色如常。
- 或兼見腹瀉、痰多等脾濕症狀,脈象多呈沈滑或沈伏。
病機分析:
痰濕屬陰邪,其性黏滯,易阻遏氣機。痰注腰部,則經絡氣血運行不暢,故見重滯冷痛;寒邪引動痰濕,故遇寒加重。脾主運化,痰濕內生與脾虛密切相關,故常伴隨脾濕症狀。
治法與方藥:
以滌痰化濕為主,佐以溫通經絡。可用:
- 南星二陳湯:化痰燥濕,兼理氣和中。
- 導痰湯:加強祛痰之力,適用於痰濕壅盛者。
- 龜樗丸:配伍龜板、樗白皮,除濕痰而固下焦。
- 控涎丹:攻逐痰飲,適合痰濕膠結、痛勢劇烈者。
- 腎著湯加南星、半夏:溫脾化濕,兼祛腰部痰凝。
若兼氣虛或腎陽不足,可配合:
- 六君子湯:健脾益氣,化痰除濕。
- 金匱腎氣丸:溫補腎陽,助氣化以消痰飲。
相關條目:
痰濕腰痛、腰痛(參見各條目,辨證細審)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