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溏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溏洩
溏洩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後世醫籍亦有「濡瀉」、「濡洩」、「鶩溏」等別稱。此症泛指排便稀溏或水瀉,糞質稀薄,甚者夾雜未消化食物或黏垢。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載:「歲木不及,燥乃大行,民病中滿,胠脅痛,少腹痛,腸鳴溏洩。」可見其發病與天地氣候失調相關,屬外感致病範疇。
病因病機
- 寒邪內侵:外感寒邪或過食生冷,寒氣客於脾胃,運化失職,水穀下趨大腸而致溏洩。
- 濕盛困脾:濕邪黏滯,易阻遏脾陽,使水濕不化,下注腸道,《醫宗必讀》謂「濕多成五瀉」,溏洩即為其一。若濕與熱合,則見糞便穢濁黏膩,如戴復庵所言:「溏洩者,污積粘垢,濕兼熱也。」
- 飲食不節:恣食肥甘厚味或腐敗不潔之物,損傷脾胃,宿食停滯,化生濕濁,引發泄瀉。
- 臟腑虛衰:脾腎陽虛,火不暖土,水穀不別,則成「鶩溏」(大便稀溏如鴨糞),此類溏洩多見於久病體弱者。
證型辨治
溏洩雖以大便稀溏為主症,然病因各異,治法亦殊:
- 寒濕型:糞質清稀如水,腹痛腸鳴,苔白膩。治宜溫中散寒、化濕止瀉,方用胃苓湯加減。
- 濕熱型:大便黏滯臭穢,肛門灼熱,舌紅苔黃膩。治當清熱利濕,方選葛根芩連湯合六一散。
- 脾虛型:泄瀉反覆,夾未化穀食,神疲乏力。治以健脾滲濕,參苓白朮散主之。
- 腎虛型:黎明泄瀉(五更瀉),腰膝酸冷。治宜溫補命火,四神丸為代表方劑。
文獻溯源
溏洩與「濡瀉」、「飧瀉」等症相關而異。《難經·五十七難》謂:「濡瀉者,濕甚也。」《醫宗金鑒》則區分:「完穀不化者為飧瀉,溏軟垢穢者為溏洩。」後世醫家如張璐《張氏醫通》進一步闡明濕熱交阻所致溏洩之特徵,拓展其辨證內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