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縧蟲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縧蟲病
縧蟲病,又稱寸白蟲病、白蟲病或脾蟲病,屬中醫「蟲病」範疇,為九蟲之一。《諸病源候論·卷十八》記載:「寸白者,九蟲內之一蟲也。長一寸而色白,形小扁……以桑枝貫牛肉炙食,並生栗所成。」指出此病多因飲食不潔,誤食未經煮熟的豬肉或牛肉,致使蟲卵或幼蟲寄居腸道,化生成蟲所致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縧蟲病主要與脾胃濕熱及飲食不節相關。蟲體寄生腸中,耗傷氣血,阻滯氣機,導致脾胃運化失常。若蟲體纏結成團,可進一步引發腹中氣滯,甚或阻塞腸道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腹痛、腹脹、泄瀉,或於糞便中排出白色節片(寸白蟲),形如麵條,節片能蠕動。部分患者因蟲體耗傷營血,可見面色萎黃、形體消瘦、倦怠乏力等氣血虧虛之象;若蟲擾心神,則可伴見失眠、煩躁等證。
中醫治法
治療以驅蟲為主,務必使蟲體頭節排出,方能根治。常用中藥如下:
- 檳榔:性味苦辛溫,能殺蟲消積、行氣利水,擅驅縧蟲,尤對豬肉縧蟲效果顯著。
- 南瓜子:甘平無毒,可麻痹蟲體,多與檳榔配伍使用,協同增效。
- 仙鶴草根(鶴虱):苦辛平,具殺蟲止痢之效,適用於蟲積腹痛。
- 石榴皮:酸澀溫,能澀腸殺蟲,對蟲病久瀉者尤宜。
辨證分型與用藥加減
- 濕熱蘊結:腹痛較甚,苔黃膩,可加黃連、黃柏清熱燥濕。
- 氣血兩虛:面色無華、體弱,宜輔以八珍湯補益氣血。
古籍參考
《千金要方》提及「寸白蟲病,以檳榔散主之」;《聖濟總錄》亦載石榴皮、雷丸等配伍方劑,強調驅蟲後需調理脾胃,防蟲復生。
縧蟲病的中醫治療,注重驅蟲與扶正兼顧,根據患者體質及病情深淺靈活用藥,以達根治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