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砭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砭法

砭法為中醫傳統外治法之一,以砭石為工具,通過刺割或按壓體表以達到治療目的。其歷史悠久,最早見於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《脈法》,為先秦時期醫療技術的重要記載。砭石多為石質,後世亦發展出以磁瓦片等材質製成的工具,如《片玉心書·丹毒門》所述:「用磁瓦片打成尖鋒,以筷子夾定紮住連刺,令出惡血。」此法主要用於放出惡血,疏通經絡,調和氣血。

砭法的操作與應用

砭法的操作方式可分為「砭刺」與「砭按」兩類:

  1. 砭刺:以鋒利砭石輕刺皮膚,使局部出血,適用於熱毒壅盛、氣血瘀滯之證。如《儒門事親》記載:「走馬喉痺……無如砭針出血,血出則病已。」指出砭刺放血可迅速緩解急症。
  2. 砭按:以砭石按壓經絡穴位或患處,通過溫熱與壓力刺激,促進氣血運行,多用於風寒濕痹、肌肉酸痛等症。

砭法的理論基礎

砭法的療效機制與中醫經絡理論密切相關。其作用包括:

  • 疏通經絡:砭石刺激體表,可調節經氣,解除經脈瘀阻。
  • 瀉熱解毒:砭刺放血能直接排出熱毒,適用於丹毒、喉痹等實熱證。
  • 散瘀消腫:通過局部刺激,促進氣血流通,化解瘀滯。

砭法的適應症

砭法在古代廣泛應用於多種疾病,如:

  • 外科病症:癰癤、丹毒、瘡瘍等,以砭刺排膿泄毒。
  • 急症:喉痹、中暑等,透過放血瀉熱。
  • 痹證:風濕疼痛、關節腫脹,以砭按溫通經絡。

砭法作為中醫早期外治手段,雖後世逐漸被針灸取代,但其簡便有效的特點仍具參考價值,並在現代中醫外治法中保留一定影響。